京東割席自保,靠“罵男人”走紅的楊笠,終於嚐到流量反噬的惡果
今年的“雙11”,京東輸得很慘。還沒有上戰場,就已經因爲邀請脫口秀演員楊笠參加“雙11”營銷活動,馬失前蹄。
在這個關鍵節骨點,與其做錯了,還不如不做。
現在“雙11”已經逐漸失去了購物節所謂的折扣意義。商家的套路越來越多,客戶爲了滿減湊單熬夜勞神。互相開始玩心機了,遊戲也就難以繼續。
隨着直播帶貨以及拼夕夕等低價平臺的攪局,傳統的電商平臺也很難受。好不容易攢了一個局,總不能說不玩就不玩了。因此在“雙11”真正到來之前,都開始使出各種營銷手段開始熱場子。
京東認錯很及時,態度也很好:割席自保,多給消費者一些好處。但是靠“罵男人”走紅的楊笠,到底做錯了什麼?
楊笠學的是設計專業,畢業於北京服裝學院。學服裝設計,大概率真的可能就去踩縫紉機了。如果不是因爲脫口秀,大家壓根就不知道她是誰。
2017年到2018年期間,她當過前臺,幹過場務,也加入過一些俱樂部做編劇,拿着極少的演出費,但她依然堅持。
在那段時間裡,她的租房費用和生活費都需要她母親的接濟。
有了前面的苦日子作爲鋪墊,因此楊笠的走紅還有些勵志。
她從一個素人小白,到能夠與張柏芝、吳宣儀、沈夢辰等內娛明星平起平坐,參加《讓生活好看》真人秀,只用了一年的時間。
這都要得益於《脫口秀大會第三季》的登臺獻藝。楊笠本來只是節目的編劇,專門在幕後負責給臺前的演員寫稿子的。寫了兩年稿子,她也從幕後走到了臺前。在節目中,她用一句“他明明爲什麼看起來那麼普通,但是他卻可以那麼自信”使自己成爲那一期節目的爆梗王。
那一期節目播出之後,一石激起千層浪。吐槽直男盲目自信的爭議話題,也讓楊笠迅速躥紅。嚐到了甜頭的楊笠,在後來的幾期節目中繼續火力全開。楊笠真的火了,廣告代言隨之而來。但是很快她就遭到了流量反噬,被貼上了“罵男人”“厭男”“挑動性別對立”等標籤。
在《姐妹們的茶話會》中,楊笠“反思”自己之前的發言造成的“腥風血雨”:“可能是因爲平時和身邊的男生互相調侃習慣了,那些男演員聽完也沒什麼反應,所以還是要和大衆多多接觸,融在小圈子裡太危險了。”
諸如“男人都是垃圾”等言論,楊笠錯就錯在一竿子打翻了一船人。小範圍內的調侃奚落沒有什麼,大範圍的火力覆蓋必然得罪一些人。
有人爲楊笠狡辯,脫口秀本身就是“冒犯的藝術”,男人就不能被冒犯了?這樣的狡辯顯得很雞賊。冒犯並不是嘲弄和奚落,粗暴地把男人和“垃圾”“沒底線”等詞彙劃等號而拋開事實論據不談,就是純粹故意噁心人了。
憑什麼男人可以對女人評頭論足,女人就不能對男人指手畫腳?關於男女平權的爭議,從提倡男女平等以來就沒有停歇過。因此也有很多無腦力挺楊笠的人,她們覺得楊笠說得對,因爲她們身邊的男的都那樣。
既普通又自信,既脆弱又敏感,是現在的男人開不起玩笑了?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楊笠”們其實成了輿論撕裂的符號。從她們站在女權主義的道德制高點,拋出一些攻擊男性的荒謬言論開始,其出發點就錯了。挑動性別對立成了她們的目標,而不是促成男女雙方的互相理解。
這個社會上,依然還是大多數男的出來掙錢養家。
除了坐辦公室之外,開網約車、送外賣、幹工地……很多男人掙錢非常苦,苦到女性不能理解。特別是70後到90後這三代人,很多沒有受到高等教育的男人被迫從農村到了大城市打拼,爲了掙錢離開老婆孩子,但是大城市並沒有那麼多輕鬆自在又光鮮亮麗的工作。
不是每個人都出生在羅馬,有些人天生就是牛馬。男人的普通,很多時候是無依無靠的無奈。得不到理解也就罷了,反而要受到無端的攻擊。
感覺被惡意貶損的男人們,自然對楊笠等人的言論嗤之以鼻。而“楊笠”們的每一次出現,必然要引發男女雙方彼此不滿的情緒性互攻。互相罵累了,徒留下一地雞毛,沒有達成共識,也沒有化解情緒。
而楊笠往期攻擊男性的言論,也並非她自己的觀點。而是經過節目組的編劇們精心策劃,然後有的放失的結果。這些觀點通過楊笠的演繹被展示到公衆面前,再經過輿論的推波助瀾逐漸放大。
選擇一個當下社會的一個痛點、情緒點,通過製造觀點分化和對立,在短時間內博取巨大流量,也成爲很多節目、媒體屢試不爽的套路。短期來看,楊笠收穫了無數的曝光和流量,火了,也紅了。
但是長期來講,楊笠也從此與這個“厭男”“罵男人”的人設綁定,難以切割,爲自己的後來發展埋下了隱患。有了流量就有了商業價值,但是楊笠的商業變現之路,遠沒有節目操盤爆紅那麼簡單。
很多以男性用戶爲主的商業代言,都與楊笠的人設背道而馳。
看看楊笠被噴得最慘的幾個代言:京東、英特爾、奔馳、長城、小鵬、傳祺、捨得、海瀾之家……幾乎都是消息剛出來,就遭到主流消費羣體的集體抵制,然後以商家的主動切割而告終。
楊笠們錯在故意跳動男女對立,而商家則錯在忽視了輿論背後的深層原因。商人都是逐利的,他們再蠢笨,也不會爲了一個代言人得罪自己的基本盤。在事後亡羊補牢雖爲時未晚,但一定遭受了損失。
根本上來講,男女對立是人爲製造的僞命題。
女性對男權社會的反擊,不需要通過“厭男情緒”來體現,也不能通過“厭男情緒”來實現。而女性獨立,以及女性對話語權的掌控,也不應該通過對男性的貶低或排斥來體現。“厭男”“厭女”“厭老”“厭童”等情緒,都與主流價值觀相違背,不值得提倡和宣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