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版圖大變局:西南東北易位 西南城市羣崛起

20年經濟版圖大變局西南東北易位

李秀

今年是西部大開發戰略提出的20週年,也是東北振興戰略實施的第15個年頭。然而,這20年來,西南興起、東北發展低迷已經成爲中國區域經濟格局一個最爲顯著的變化。

從經濟數據上看,西南地區成爲中國經濟增長最快的區域,其經濟總量已經遠超東北;東北地區增長也一度陷入緩慢階段,並出現人和財等要素大量流出、經濟發展低迷的現狀。

東北和西南,這兩大區域曾有過緊密的聯繫。曾經,在東北老大哥的全力支援下,西南地區才初步建立起工業基礎以及嶄新的城鎮體系。如今,東北老大哥的振興之路坎坷,而西南小兄弟卻成爲冉冉升起的新星,勢不可擋。大國的經濟版圖已經被時間改寫。

東北援建重塑西南生產力佈局

上世紀60年代開始的三線建設,東北“竭盡全力、不計成本”內遷主要國防科技工業、重要基礎工業、管理技術骨幹、熟練職工隊伍、科研高教機構等經濟核心資源。其搬遷項目的數量、質量及其資本技術人員結構,均在其他一線內遷項目之上。

學者統計,東北內遷和支援三線的資源居於首位,東北共計約向三線內遷企事業單位200個、人員100萬、援建項目300個、調出設備3萬臺。【1】其中,“中國重工業搖籃”的瀋陽鐵西區支援力度巨大。

西南地區是東北這些核心資源的主要接收地。比如,攀枝花鋼鐵基地貴州水城鐵廠就是由遼寧省和鞍山鋼鐵公司包建的,成都飛機廠也是由瀋陽飛機廠援建的,位於德陽的東方汽輪機是由哈爾濱汽輪機廠援建的。

東北的援建重塑了西南地區的生產力佈局。以成都爲例,大批企業的調遷、興建和投產,充實了成都工業的實力,提高了技術裝備水平和經營管理水平,大大增強了成都機械製造、電子元器件製造和軍事裝備製造能力,在全國同行業中佔有重要地位。成都工業產品的門類因此增多,生產檔次亦相應提高。

這導致了成都的工業體系城市巨大轉型,由消費型城市轉變爲具有現代工業體系的城市。1949年以前,成都工業總產值僅爲1.08億元,其中小手工業戶佔了全市工業總戶數的98.8%;而到了1977年,成都全市有鄉及鄉以上工業企業4010戶,實現工業總產值36.53億元。

東北援建一方面給西南地區帶來工業的突飛猛進,另一方面帶來西南地區的城市興起。

學者認爲,三線建設強力開啓了三線工業化城市化的新進程,改變了數百個三線城市城鎮的性質、規模和發展道路,形成了國防科技工業和重工業城市超前發展的城市化新型態,強勁地推動着三線城市的“羣體化”崛起,從根本上扭轉了三線地區城市城鎮的落後狀態。【2】

西南城市羣崛起

最近20年變遷下來,東北和西南板塊經濟已經今非昔比。

從經濟數據看,從1999年到2018年,重慶四川雲南和貴州GDP分別增長了1124%、1015%、841%和1480%。同期,遼寧、吉林黑龍江只分別增長了507%、801%和471%。東北地區和西南地區增長差距懸殊。

這種此消彼長帶來一個標誌性事件。2015年,西南第一大省四川超越東北第一大省遼寧,晉升全國第六位,而遼寧的經濟總量全國排名隨後還一路下滑,跌出全國前十,到2018年,已經跌至全國第14位。

再看其他省份。同樣是老工業基地的重慶,2018年其GDP已經突破2萬億元,日漸逼近遼寧省的規模。曾經長期落後的雲南、貴州,與吉林、黑龍江的經濟總量也已經相近。而且最近幾年,東北經濟增速持續低迷,重慶和貴州則在全國接力領跑。

就城市而言,重慶、成都、貴陽和昆明發展迅速,成爲中國明星城市,長期落後的貴陽主打大數據,風生水起。而東北雖然還保有瀋陽、長春和哈爾濱三個副省級城市,但是其經濟總量,以及在城市競爭中的活躍度,已經不能與西南地區城市相提並論。

西南崛起成爲中國區域經濟一個重大現象,其在全國經濟版圖中的地位日漸上升。目前,成渝兩大城市相繼列入國家中心城市,成渝城市羣也位列5個國家級城市羣之一,而東北現在已經獲批的城市羣中只有哈長城市羣,也只列入區域性城市羣。遼寧推出的遼中南城市羣還未獲批。

人口來看,作爲主要勞務輸出地,2000~2010年,四川常住人口共減少了288萬人。但是,從2011年~2018年,四川全省常住人口共增加299.2萬人,常住人口已經實現連續8年增長,平均每年增加37.4萬人。而東北人口最近幾年一直是淨流出。

西南興起對東北的借鑑

1999年,中央提出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2004年又開啓了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當時預期有西部開發和東北振興的雙輪驅動,我國經濟社會可望形成地區協調和全面發展的新格局。但是,經過20年來發展,東北和西南成績懸殊,西南板塊高歌猛進,東北板塊的作用卻並不顯著。

實際上,西南地區的工業體系來源於三線建設,留下東北重工業痕跡。有學者認爲,從一定程度上講,三線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的實質就是“東北20世紀50年代重工業化和城市化模式”向三線的“延伸、濃縮和再生”。【3】

也就是說,這20年來,西南地區其實面臨着與東北地區相近的難題。從國家2003年出臺的《關於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就可以看出,這不僅包括東北地區,西南一些工業城市也在這一政策範圍之內。

當前對於東北經濟低迷的分析有很多,見仁見智。但是與西南板塊發展的對比,或許可以提供另外一個觀察角度——爲什麼區位條件和基礎設施相對落後,產業結構與東北類似的西南板塊,會在過去20年間崛起?

其一,雖然東北和西南的支柱產業都是重工業和資源型工業,但是西南地區的規模體量遠不及東北,其工業發展主要特徵是發展不充分,導致西南在國企改制過程中進展比較快。

在產業結構調整中,西南地區緊抓產業轉移,形成大規模工業增量。西部大開發以來,尤其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東部產業尤其電子代工產業大量轉移。

梳理最近10年西南經濟數據,不難發現,西南地區的高增長都是這些招商引資的大項目帶來的,尤以電子信息和汽車產業爲重。大規模產業轉移使得資本西進成爲潮流。而相比較之下,東北仍在存量工業上做文章,傳統產業升級和尋找替代產業上進展不佳。

其二,西部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帶來投資環境的改善。相對於東北的主要矛盾在體制機制,西南地區主要矛盾在於基礎設施落後。西南地區長期受制於地理區位的限制,市場半徑小,隨着中央大量投資和轉移支付落地,西南地區的基礎設施得到改觀,進而形成自我造血能力。

其三,是開放的思維。作爲欠發達地區,西南地區積極融入珠三角、對接長三角等沿海發達地區,加強與這些區域間的通道建設和產業協作,接受其輻射,從這些區域吸引集聚各種要素資源,相比較而言,東北與發達地區經濟聯繫則不如西南地區。

尤其是最近幾年西南地區更加積極對外開放,在“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國家大戰略下,率先開啓內陸開放,由內陸腹地變身開放前沿,帶動中國開放新格局的建立。

此外,政府的進取精神和營商環境方面,兩地也有所區別

總而言之,東北的發展滯後可以在西南的崛起中找到原因和破解的思路。尤其是在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即將實施之際,東北當以西南爲師,重振雄風。

注:【1】【2】【3】引自周明長《東北支援與三線城市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