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健雜誌/流感塞爆急診 喬到一張病牀爲什麼這麼難?
唉~那幾天幾乎從早到晚都在打電話,連吃飯時間都沒有,」臺大醫院急診轉診個案管理師李慧寧回憶兩週前的情景苦笑着說:「你問我這段時間每天比平常多打幾通電話?是多『幾十通』啦!」
急診轉診個案管理師(也稱急診協調員)是衛福部2015年2月開始試辦的一項計劃,由「急診品質暨轉診提升計劃」中的經費補助4家特壅塞的醫院,聘任專職個管師推動院際轉診、改善病人無法分流的困境。
也可以說,李慧寧是全臺大最光明正大、也最擅長「喬病牀」的人。
分析引發這次全臺急診壅塞的原因,李慧寧說,今年流感疫情嚴重,中、重度的病人比起往年多,「尤其肺炎變化速度快,可能短時間內肺就全部被感染,」醫師也不敢大意,碰上情況較不穩定的病患,也會傾向先收治住院觀察。
再加上恰好碰上幾波寒流,不少慢性病患急性發作,各地病牀需求一時遽增。平時就壅塞的醫院要在短時間內找到可調度(下轉)的病牀,自然更困難。
病人最多的那幾天,臺大急診室病牀從檢傷區一路排至走廊盡頭、醫護人員穿梭都得側身通行,重症區內一度高達9位病人在等加護病房(ICU)。
「找到一張牀爲什麼這麼難?」
「調度病牀真的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需要一個完整的體系來解決,」李慧寧想了想這樣說。
「大部分醫院在找病牀,還是亂槍打鳥,」現有醫院資訊整合系統「不夠好用」,光要找到一張真正可用的空牀就得耗費不少心力。
目前,各醫院急診室若想尋找ICU空牀,只能使用衛福部所建置的「緊急醫療管理系統」。但從平臺上只能看見分科病房空牀數,無法得知病牀實際使用的狀況。醫護人員打去聯繫,常發現病牀不是剛被佔用,就是已預留給手術後的病人。
平臺上也無從得知相關人力或設備能否支援。例如心臟科加護病房不一定有肺炎病人需要的呼吸器,醫護人員還是得親自打電話向對方詢問。臺大醫院急診部醫師、急診醫學會秘書長顏瑞升談到此次病牀數爭議也提到:「有些醫院的牀一看就知道是空的,因爲它平時佔牀率不到一半,醫院勢必縮減人力。」
「打電話給有(空牀)的說沒牀,反而沒牀的醫院找到牀,」 李慧寧說,到最後各醫院還是習慣先打電話向鄰近或熟悉的醫院詢問。
至於一般病房,則沒有任何相關的資訊交流平臺,只能主動到各醫院網站上查看,但也不是每家醫院都會提供相關資訊。
而且,這些工作繁瑣,很難要醫護一直分神聯繫追蹤,問了幾家沒牀也只能作罷。
但大部分醫院平時交流有限,要在特殊時期立即相互支援也不容易。因爲「轉院」不是把病人送出去了事,而是兩個醫療團隊救治責任的接力。
李慧寧說,醫學中心其實也不敢輕率將病人轉出院,畢竟後續要是出狀況,還是得送回來處置。因此,醫療團隊評估適合轉院的病人,通常是疾病較單純或生命徵象穩定的病患。
病家答應轉院後,李慧寧就會開始尋找願意接手的醫院。爲了確保病人獲得完善的照顧,過去也是護理師的她還會親自到牀邊觀察病人的狀況,確認病歷與治療紀錄是否完整,再與下轉醫院的窗口交班。
「就算找到牀,也得確定對方是否有能力收,」遇到較嚴重、複雜的病人,若下轉醫院病房資源少、或沒收過類似病患,她也不放心把病人轉過去。例如病人生命徵象不穩定,需人力隨時監測、即時給升壓藥、急救措施等,就得找到資源、經驗較充足的加護病房。但單純糖尿病酮酸中毒的病人,地區醫院的加護病房幾乎就都有能力收治。
有時候,則是醫學中心評估可轉,下轉醫院或值班醫師不敢收。
「人家會預設醫學中心的病人較難治,要是無法處理、出事了,誰來負責?」李慧寧說,此次流感期間,她曾問到一家地區醫院還有加護病牀,但對方一度猶豫是否接收。因爲幾天前才接到一位從其他醫院轉來的肺炎病人,後來病情惡化,需靠葉克膜(ECMO)急救。收治團隊雖然後來順利找到願意收的醫學中心,但也擔心下次再有這類病人,是否能適時獲得支援。
所幸去年開始,雙方曾合作轉診幾次,累積了一些信任感,臺大也承諾病人若有狀況一定優先收治,最後才終於成功幫病人「喬」到了安身之處…【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康健》209期】
【延伸閱讀】
別讓身體再次造反!「免疫療法」全盤揭秘解決急診壅塞最該做的3件事7關鍵,不讓父母變急診常客
詳見《康健雜誌網站》。※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