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文聯合講座/零消費.新商機
如何在鳥不生蛋的地方,長出繁榮的市場呢?
一九九一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納德.寇斯曾說過:「很多人不明白市場是被創造出來的,而不是我們找到的東西,市場是需要去開創的。」此一概念被已故的創新管理大師克雷頓.克里斯汀生演繹成爲「創造市場的創新」。意指將複雜又昂貴的產品和服務變得簡單又平價,好讓社會裡的全新客羣也能享用,而這裡的全新客羣就是所謂的「零消費者」。
零消費者大多是社會中弱勢者與較不具競爭力的特定人,他們消費力不足,沒有能力負擔市場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因爲他們支付不起所需的成本,或缺乏使用該產品所需的專業能力或時間。而創造市場的創新則以服務這一羣零消費者爲主。
事實上,這樣的全新市場創新往往可以帶動國家的經濟成長,創造出許多就業機會,讓更多社會底層人口獲得經濟利益與社會價值;這些利益與價值大多是用來資助社會中的公共服務,包括教育、基礎建設、醫療保健、環境衛生,支撐社會弱勢者的生活所需。
例如,尼泊爾曾經因爲當地地下水有嚴重的砷污染問題,造成約一四○萬的人口面臨水污染危機;後來就有研發團隊以當地需求出發,研發出一套兼具價格低廉與精準檢測品質的水污染感測器,販售給當地供水業者與民衆,用最低成本解決他們的民生和健康問題。又例如,非洲肯亞的貧民窟家長過去爲了替孩子支付學費,常必須暫停工作及長途跋涉到學校繳交;後來就有業者開發一種M-Pesa行動支付平臺,有效解決貧民窟無各戶專屬地址所造成的運送服務困難。上述都是由零消費者推動而生的創造市場新商機。
筆者也用此種無中生有思維,在臺灣偏鄉推動「以移動服務社會」的零消費新商機。因爲原偏鄉民衆或長者的數位化能力很弱,加上當地通訊環境也不佳,所以民衆想要從家中到市區就醫或復健,就不能透過手機APP來叫車,而是需要結合傳統的語音進線或村裡長或照服員協助,來完成交通工具(長照專車、幸福巴士、復康巴士…)的預約。對這羣零消費者而言,不能要求他們使用非現金支付,因爲民衆並沒有這樣的數位能力。因此,筆者主張應爲這一羣「數位弱勢者」或「移動弱勢者」零消費,設計一套專屬偏鄉預約媒合的全新服務模式,才能解決高齡化偏鄉地區的困境。其中,「食醫助行」即爲目前正致力的「零消費.新商機」社會實踐。
「食醫助行」是以共享交通平臺上的移動力,串聯偏鄉到宅的食物(實物)寄送、醫療和居家關懷的服務輸送創新,好讓長者、病患和弱勢族羣能享有健康、幸福和尊嚴的生活。先善用政府預算,建置以「移動弱勢爲中心」的共享交通科技系統,用移動力將飲食、醫療和社會服務有機地結合起來,編織出一張守護偏鄉民衆的互助網,同時培力地方民衆擔任照顧服務員司機,就近服務自己的鄉親,而非從外部導入昂貴的遠端服務。這一套「食醫助行」媒合服務,不只是一個科技創新平臺,更是用移動力編織而成的偏鄉社區照顧網。最後,可以透過社區資源和志願者的參與,提供相應的生理、心理、社交和照護支援,實現全方位的生活守護和社會融合。(作者爲逢甲大學公共事務與社會創新碩士學位學程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