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朗挑戰巴哈被罵翻,樂評一句話戳破真相

醞釀28年,鋼琴郎朗期許自己演奏巴哈的郭德堡變奏曲,能達到內心平靜的境界。(環球唱片提供)

鋼琴家郎朗近期完成巴哈經典作《郭德堡變奏曲》錄音,在東、西方皆引起廣泛討論,香港樂評人邵頌雄直指郎朗的郭德堡,「藝術水平低劣、誤解德國文化」,《衛報》則是指出,「郎朗對巴哈一知半解,做作和慢速讓音樂死氣沉沉」,《留聲機》雜誌則認爲,郎朗的郭德堡,「細節生動情感表現力豐富」,評價兩極

樂評人唐若甫表示,郎朗是一名嚴肅而認真的鋼琴家,「想透過演奏巴哈的巔峰之作,展現他在藝術上的成熟以及思想深邃的一面。」

唐若甫認爲,郎朗郭德堡的缺點在於,「仍是融入非常強烈的個人色彩,在慢速樂段用力過猛,他的詠歎調極慢,比經典的顧爾德錄音、加拿大鋼琴家安吉拉.休伊特錄音,都還要慢。」

唐若甫推測,郎朗的慢速選擇,可能與中國孔孟儒家思想有關,「像是古琴譜,沒有速度標記,可演奏得很快,也可演奏得很慢。而慢有慢的章法,看似無形,其實有形。西方文化重結構東方文化意境,郎朗在郭德堡融入古琴演奏風範,可說是意境超脫於結構之上。」

《郭德堡變奏曲》是巴哈的鍵盤曲中,最富盛名的作品,更是鋼琴怪傑顧爾德、德國鋼琴大師肯普夫席夫名家傾心錄製的作品,各成一家之言,樹立典範

樂評人蘇立表示,郎朗的郭德堡,不管是在裝飾奏、速度、觸鍵方式,都和傳統典範的錄音不一樣,他說,「全曲開頭的『曲調旋律很美,而低聲部的音,可說是奠定30個變奏的基礎;但郎朗選擇讓低音聲部輕到幾乎聽不見,專注強調高音部的旋律線。」

蘇立認爲,郎朗的極端慢速,有討論空間,「到底要多快或多慢才正確,難有定見。有一派學者認爲,節拍器發明前的音樂、包括巴洛克音樂的演奏速度,或許應該更慢;這些討論,讓演奏者有更大的發揮空間。」

此外,郎朗決定同時發行萊比錫教堂現場音樂會錄音室兩種版本,蘇立觀察,「現場演奏的版本,郎朗並沒有像錄音室選擇極慢的速度,可見他可能有意識到,現場聽衆不見得能理解極端的表現方式,也並陳兩種錄音。」

蘇立表示,「慢到極致,會讓人問,這是巴哈嗎?這是巴哈譜寫的音,而郎朗嘗試中彈出自己的東西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