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週刊/從大趨勢看臺灣大量興建社會住宅的必要性

文/莊孟翰

臺北市長柯文哲五月二十日赴市議會進行專案報告,在與市議員一問一答之間,除坦承八年五萬戶公宅政策方向不對之外,還將矛頭指向教練張景森教壞,此外,更將公宅戰略錯誤類比蔡英文總統的公宅戰略也同樣錯誤。姑且不論是非得失,爲何公宅政策會遲至今日才提出檢討,真是匪夷所思﹗

針對公宅議題,柯市長表示,他任內第一個任期,完工二五八七戶,正在施工五八一○戶,已經決標和上網招標的四八一七戶,還在規劃的三四三六戶,都更分回來的三萬一五二二戶,總共加起來一.九萬戶,與當初原計劃八年五萬戶是不合的,最近有在進行檢討。

往昔,國人總會歐美先進國家五%的公宅比例推算,從而得出臺灣需要興建四十萬戶公宅,而此一數據正是二○一六年總統選戰時,現今內政部花敬羣次長擬定住宅政策時的傑作,當時筆者曾一再表示在人口快速變遷情勢下,此一數據一定會出問題,其後遂再修訂爲二.五%、二十萬戶,惟當時筆者還認爲應以廣義角度衡量,亦即二十萬戶當中應以租金補貼爲主,而非全部直接興建,其後遂再調整爲十二萬戶直接興建,八萬戶包租代管

其實有關此一政策的論戰並非始自今日,如今看來似乎都是選舉惹的禍,導致中央總是將政策推動不易歸咎於地方政府「怠惰」,如今則是地方政府將責任歸咎於中央政策錯誤,其實就事論事,當務之急應該是冷靜思考,就廣義角度重新檢討擬定政策,俾有限資源得以作最有效的分配運用。

此外,更應該從長計議的是,在人口快速變遷以及屋齡三十年以上四一○萬戶老舊住宅亟待都更情勢下,公宅政策何去何從?

以下僅就歷年政府辦理國民住宅以及人口快速變遷這二大議題提供參考資訊,俾利政策調整擬定。

一、歷年政府直接興建國宅17.48萬戶─23年間臺北市直接興建僅5.27萬戶

政府歷年共協助國民住宅大致分爲四個時期,值得注意的是,除政府直接興建之外,還包括貸款人民自建、獎勵民間投資興建、輔助人民貸款自購等多元方式推動,至於直接興建部分,二十三年期間總計十七萬四八九一戶,其中臺北市在幾乎用盡公有土地資源下也不過僅興建五萬二七三五戶而已,由此可知,臺北市要想在八年期間興建五萬戶的支票必然無法兌現。

(一)民國六十五年至七十年度:政府直接興建時期。(二)民國七十一年至七十八年度:政府直接興建、貸款人民自建、獎勵民間投資興建時期。(三)民國七十八年度以後:政府直接興建、貸款人民自建、獎勵民間投資興建、輔助人民貸款自購時期。(四)民國八十八年度以後:貸款人民自建、輔助人民貸款自購時期。

政府歷年來共計協助四十萬四四二七戶購(建)國(住)宅,其中十七萬四八九一戶屬政府直接興建國宅,四萬一七五一戶貸款人民自建國宅,六萬七四七九戶屬獎勵投資興建國宅,十二萬三○六戶輔助人民貸款自購住宅。

二、人口快速變遷,影響住宅供需結構─少子化與高齡化問題叢生

近年有關人口變遷問題備受矚目,主要聚焦於少子化與高齡化議題,由附表資料顯示,總人口數按零至十四歲、十五至六十四歲與六十五歲以上三段年齡組區分之人數與比例變化趨勢,可知不論是中央政府所擬定八年二十萬戶或臺北市八年五萬戶之公宅政策支票,必定無法兌現無疑。

其次,如再就人口變動因素加以探討,總人口由二○一九年四月之二三五八.九萬人急遽下降至二○六五年之一七三五.三萬人(中推計),劇減六二三.六萬人;零至十四歲由二○一九年四月之三○三.六萬人降至二○六五年之一五八.八萬人,減少一四四.八萬人;十五至六十四歲由二○一九年四月之一七○五.九萬人降至二○六五年之八六一.六萬人,劇減八四四.一萬人;六十五歲以上則由二○一九年四月之三四九.三萬人遽增至二○六五年之七一四.七萬人,大幅增加三六五.四萬人,由此可知,未來由這三段人口增減變化所衍生之社會問題必然愈來愈嚴峻。

另外,由附圖顯示,一九九○年零至十四歲人口占總人口比例二七.○八%,及至二○六五年驟降至九.一%,至於六十五歲以上則由六.二二%急遽攀升至四一.二%,一消一長之間,豈容再長期忽視其間所可能衍生之種種後遺症

由以上之分析可知,隨着人口快速變遷,加以當前大量空屋餘屋,再加上未來大力推動都市更新增加之住宅數量,倘若整體住宅政策無法隨着社會發展趨勢機動調整,日本人口變遷之後遺症勢必也會在臺灣重演

因此,當前如何「從大趨勢看臺灣大量興建社會住宅的必要性」,實有待中央與地方政府共同攜手調整改進,方能重新讓有限的資源做最有效的分配!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理財週刊》978期,便利商店及各大書店均有販售www.moneyweekly.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