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一家人》那片土地魂牽夢縈(二)

角板山。這一段歷史,是大陸人完全不知道的。(作者提供)

開車離開臺北奔向桃園,表哥要帶我去一個人少清靜的地方。途中午飯時間到了,停車在路旁一家古早味百年老店,那紅燒豬腳,那綠色的臺灣山野蔬菜首次吃到,味道絕了。表哥又點了一份豬腳套餐打包帶回家,要給留在家中的老伴,這是一家他們每年要光顧好幾次的老店。離開前,老阿婆門口擺手相送,歡迎下次再來。

北橫貫公路兩旁鬱鬱蔥蔥,角板山到了。

表哥已經習以爲常,我卻饒有興致地看着那一切。公館裡一切如舊,增加的是文字介紹,地下坑道彷彿帶你回到從前即將兵戎相見的時光。對我來說是熟悉的名字,完全不知道的歷史故事,幾十年前這裡是戒備森嚴的禁地,普通老百姓不能接近的地方,風景如畫。

下山了,順路到中壢表哥家和表嫂見面問候,表哥還要開車送回臺北,我婉拒了,讓他送到中壢高鐵車站,一個人返回臺北旅館

5月19日,搭乘臺鐵前往臺中,入住臺中車站旁欣達商務酒店,離車站3分鐘距離。放下行李對面找到開往霧峰方向的公車,40分鐘左右到了。下車刷卡有點奇怪,問司機被告之:悠遊卡免費,哦賺了,享受一下臺灣百姓的福利。看見了霧峰區公所,想必林家花園不遠了。

霧峰林家也是親戚

門票150元新臺幣,在大陸找不到的便宜,大約等了10多分鐘女導遊來了,帶着5個遊客進入林家花園參觀講解。雖然略知林家往事,專業的解說讓人佩服。參觀完詢問,導遊猶豫一會讓我稍等,她進屋子裡面去了。幾分鐘後出來請我去林董事長辦公室

林董事辦公室裡看見當天卸任的總統馬英九題字。略寒暄後林董事長說:這麼說起來我們算是親戚了。林董事長找出一張名片送給我。臨近中午帶到院子裡指着一排房子說:你曾祖母在那裡住過。

傍晚步出酒店散步,宮原眼科排隊20人有餘,冰淇淋有點小貴,主要是我這老頭子吃一份比較吃力,半份人家不賣。老街市場遊客人流熙熙攘攘,商家賣力推銷,看見大陸游客格外賣力。晚飯時分經人數次指引,來到阿水獅豬腳大王,百年老店名不虛傳,一份豬腳麪線一份燙青菜共150元,在大陸沒有吃過這麼好吃的面線

晚間電話聯絡堂兄,他詢問幾時回臺北?他明天早班飛機去東京數日,能否停留到他返臺之後?想了想,不可以,機票可以改簽,但入臺證有期限,那天之前必須離開。堂兄說前幾年曾經發電子郵件聯絡,沒有收到回信。我沒有收到郵件,想想知道了,來自臺灣郵件是繁體字我的電腦顯示亂碼,被當作垃圾郵件給過濾掉了。

5月20日。欣達酒店早餐廳位於酒店二樓,落地玻璃窗看臺中車站前人們來來往往、匆匆忙忙的景象一覽無遺。一頓早餐吃了40多分鐘,各種食物差不多都吃了一點兒,都算得上是美味。更值得的是,像看了一場40分鐘的免費電影,觀察到臺灣人生活的一個側面。

繼續搭臺鐵往臺南、高雄移動。安平古堡,這裡相當於大陸舊時長安洛陽。中午找到周氏蝦卷,門口服務員告之客滿,若是一個人去二樓看看。一對夫婦同意我拼桌,上來蝦卷、蝨目魚丸,沒有那般驚豔美味,大概是環境過於吵鬧的關係吧,全是大陸游客想安靜下來是不行的。

不禁大喊臺灣加油

天黑抵達高雄,表侄在車站出口迎接,帶到明星街附近小餐館和表兄一家相見。表嫂熱情介紹高雄當地臺灣菜,無奈肚子容量有限。

晚飯後回到旅館,想起當天520,打開電視幾乎全是白天總統就職典禮的重播。我這個多年遠離社會政治的人看着看着就投入其中,被莫名其妙地感動,熱淚盈眶,忍不住對着電視大喊一聲:臺灣加油!

5月21日。早飯後表侄來接我遊覽愛河、西子灣、打狗領事館、旗津等地,中午帶我到了「鄧師傅功夫菜」。

功夫菜,響噹噹的名字,在大陸被人領去吃過了幾家功夫菜館,個個都是高級餐館,菜品當然也是功夫了,價格也是很了得。高雄的這家就是個上班族解決午飯的食堂,這是我對錶侄的要求,找一家你們日常吃工作餐的食堂。結帳時瞧了一眼,價格驚人的便宜!兩年多以後帶着小孫子再遊高雄,還專門找到這裡吃了一頓。

5月22日。從高雄往臺東、花蓮。在車站寄存好行李,找到臺灣好行巴士奔向東部海岸國家公園、三仙臺。

回程讓司機給放到東河包子,排隊20分鐘買豬肉包、筍丁包、雪菜包各一個。吃完之後明白了爲什麼前面的20個、30個那麼買。

在花蓮住了一晚,次日依舊搭臺灣好行奔向太魯閣國家公園。

返回花蓮火車站取出寄存行李,到對面花蓮鐵路便當店買了一個鱈魚便當,其實最有名的是雞腿便當。

花蓮至臺北太魯閣號還有座位票,就上車了。開車了,邊看着車窗外的風景邊吃便當,宛如搭乘觀光列車。

因爲和未曾見面的堂兄不能見面了,就給在臺北的表姐打了個電話,上一次見到她還是十多年前在紐約,她讓我到了臺北再聯絡她。

還是回到皇家酒店,放下行李外出找飯吃。附近小街飯店一份滷肉飯一份燙青菜,湯隨意自取。

晚上聯絡表姐,她說:「明天中午去你住酒店不遠的蘇杭餐廳,就是臺大校友會地方,我們一起吃飯還有幾個親戚要見你。」

難以解釋的牛棚

5月24日。沒有費勁找到那餐廳,除表姐外其他人都是首次相見,一個姑姑已經90歲了依然精神矍鑠。老人家說:「非常小的時候大概見過你爺爺,後來都是聽說了。」

席間姑姑突然問大陸文化大革命時候你們家還好?答:還好,我家沒有死人,也沒有被遣送到農村,被抄家也沒有那麼可怕,只是父母他們進牛棚、學習班幾個月。牛棚?費了許多口舌解釋「牛棚」,老人還是沒有明白,語言太貧乏,不知道現代漢語詞典怎麼說明的。

5月25日,順利返回天津

2016年10月再次申請入臺證,比想像中的更順利。這次帶上老伴和尚在幼稚園的孫子,祖孫三人一同遊臺灣。和未見面的堂兄事先聯絡然後訂了機票、旅館。

11月15日,天津濱海國際機場飛往臺北松山機場,飛機滿載但旅行團見少,還是中國國際航空直飛,一切輕車熟路。(待續)(吳翔/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