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企鵝/觀光慘兮兮?抓住風向危機也能是轉機
▲因爲陸客減少而大喊要賣飯店賣遊覽車的業者,多是專做團體陸客的生意,但現在旅遊型態早就轉變,不知變通只等着政府給糖吃,被淘汰也是自然。(圖/記者張一中攝)
記得幾個月前大家在討論墾丁遊客斷崖式減少時,在網路上引發論戰,大家都說墾丁太貴不如去沖繩。最近話題是五星飯店平均房價降了幾千元,主因是陸客不來,連帶着「有人」要賣遊覧車、要賣飯店……。奇怪的是飯店太貴被罵翻,太便宜又罵產業快活不下去了。突然聯想到旅遊業有句話說:「賺的是白菜的利潤,擔的是白粉的風險。」原來飯店業與高麗菜農在價格上是極度相似產業。高麗菜高高低低的菜價討論,其實是無解題,反正該賺的沒賺到的或是搶種導致菜價崩盤慘賠的,全怪那個不知存不存在的黑手就行了,完全不去調整自己的產銷體質,等熱頭過了,菜價依然高高低低。
可另一方面,業界的朋友們最近爲了新飯店的落成,忙着參加參訪行程,甚至疲於奔命的到處打卡。新一波的飯店全是5星級,8成是國際連鎖品牌飯店,也有些是本土品牌的副品設計旅店。而另一羣朋友們,則是在爲民宿、日租套房及開放個人旅遊諮詢業務的法規鬆綁請命。
▲媒體報導看來似乎飯店業陷入寒冬,但仍然有許多業者逆勢來臺搶蓋新飯店。圖爲三井不動產集團與上市建商宏普建設合作飯店案,於9月26日舉行動工儀式。(圖/業者提供)
咦?不是市場不好?那爲什麼飯店越蓋越多,又一堆人想投入這市場?
其實,不只陸客,旅遊的形態正十倍速的轉變中。
雖然對象都是陸客,但我們討論的是兩個完全不一樣的市場:全包式團體旅遊及自由行,因爲這兩種類型的旅客的需求本來就不同,當然論點與觀察就會互相沖突、牴觸。
整體而言,去年520後,以全包式團體旅遊及兩岸公務商務交流團的影響最大,現在應該只剩全盛時期的1/3左右,去掉目前兩岸政治能控制的因素,對陸團來說現在應該是最差的時機了。
早在去年底左右,那些以陸團爲主力的旅遊業朋友們,看到短期內市場應無反轉的可能性,於是改行的改行、轉向的轉向,回頭做老本行的也有。他們依然懷念着以前的美好年代,但也心知要回到之前榮景的機率的確不高,早就另謀生路了。而那些不受影響的,多數是原來就以商務參訪爲主力的訂製團業者,這些人當年在市場火紅時雖有能力擴張,但卻選擇保守經營並未追高,也因此受影響的程度還在可負擔範圍內。
2017年10月13日,大陸發表了《中國出境旅遊發展年度報告2017》:「……選擇半自助遊、私家團的遊客比例正在提升,說明中國遊客不再滿足於固定的路線與行程……。未參團的出境遊客大都通過網路完成航班、酒店與旅遊線路的預訂。中高端羣體佔據主流,花費在5,000~20,000元人民幣之間的遊客約佔75%,遊客青睞於選擇中等價位酒店和經濟型酒店。」
而2017年7月24日,交通部觀光局公佈的統計報告則指出:「……過去以團客爲主的中國觀光客,105年也出現『黃金交叉』,自由行比例首度衝破5成,達5成2、約182.9萬人次,凸顯中客市場也確立結構性改變。」然今年觀光局的月統計卻顯示,自由行已佔陸客來臺人數的8成。(用肚臍想也知道輿論跟立委諸公們的重點在「黃金交叉」的用詞不當,而不在「結構性的改變」上)
▲陸客團客雖然減少了,自由行比例其實早已衝破5成,陸客來臺旅遊的型態早已發生結構性轉變。(圖/記者張一中攝)
這是難得的兩岸看法一致!因爲旅遊型態結構性的轉變,所以那些不符合市場需求又以團客爲主的飯店、車行、購物店,當然非脫手不可。
以飯店來說,自由行旅客首重交通便利性,而且最好可以在商圈附近,而這剛好跟團客需求相反,團客操團因爲怕遊客逛街把錢花光,進了購物站不開單,因此不愛選擇靠近商圈的飯店,可以有夜市,但不能有百貨類型的商圈。尤其爲了團員公平不引起客訴,最喜歡房型整齊規格一致的飯店,所以,那些交通不便的飯店反而成爲其優勢。而最近喊說要賣的,大概都是陸團愛用的這類型飯店。
所以你看重慶南路書店街變成了旅店街,品牌飯店在萬華、板橋、西門町、高雄捷運三多、中央公園商圈還有臺南等地,大舉插旗副品牌有設計感的中價位旅店,其實都是瞄準了自由行旅客,而且目標客源不只針對陸客市場。
爲什麼特別強調品牌飯店呢?通常國際品牌飯店及老牌的本土品牌飯店隨着經營時間久了,大多已建立完整的銷售通路,且在行銷上資源也比單打獨鬥的飯店要強得多。通常他們對於新飯店的投資,有比較完整的評估,失敗機率也相對低。國際品牌飯店必須維持原品牌的價格、服務的一致性,當他們發現了新市場的潛力時,就會推出副品牌,以不同的價格、不同的服務提供給新的客層,同時還能運用原集團的人才、採購力與行銷資源。
反觀本土獨立飯店的投資背景及原因就千奇百怪了,如建商、製造業、股市金主等跨行投資讀的都有,但因沒有相關經營背景及行銷通路,也容易睹在單一客源上,於是評估就容易一窩蜂,風險承擔能力便相對較差。當然,發現這消費型態轉變的,也包括了日租套房及民宿等非傳統飯店業者,所以這些想進入市場的人(其實已經在市場上很久了)無不努力爭取合法資格。談到日租、民宿的問題,就必須談個題外話:臺灣的觀光法規隨着時空的變化、電子商務的介入、到點付款的使用習慣等情況,已經無法有效管制,真的到了需徹底修改的地步了,不過根據我們的立法修改速度研判,應該還要再等個10幾年吧......。
記得上個月,媒體焦點放在計程車司機年收入200萬很正常。如果仔細研究這些司機的收入結構,你會發現能做到200萬的大多是有接入境旅遊包車服務的司機。所以,當市場總量減少,但競爭對手大幅成長,同樣是交通服務的遊覽車,特別是只做陸團的業者能不賣車嗎?
我打給線上訂房的「重量級」人物,詢問他對陸客來臺市場的看法,他說:「我們公司每年每月都成長,今年十一大假,營業額跟去年相比成長99%。……以我的立場來看,我認爲是有巿場,現在不是最差,而是最佳時期。」小米的雷軍曾說:「風口站對了,豬也可以飛起來!」可如果風不再吹了,不管你是不是豬,最重要的是應該趕快尋找另一個風口才是。
回頭看看官方如何面對問題?
政府爲了「幫助」旅遊業者的困境,去年年底提出了3億元的補助振興方案,鼓勵入境業者轉型承接東南亞入境及轉型經營國民旅遊。奇怪的是在市場如此低迷的情況下,觀光局旅行社的家數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我們問轉進東南亞市場的朋友,是如何踏入那個他一點都不熟悉的市場,他只簡單回了2個字:「殺啊!」這場景對旅遊業者來說再熟悉不過了!看來這兩年的東南亞入境市場,又將是一陣腥風血雨。
▲如果觀光業真是如此低迷,旅行社家數爲何不見減少,旅展也一樣買氣沸騰。圖爲2016 ITF臺北國際旅展(圖/記者賴文萱攝)
更詭異的是當媒體討論版一片「賣飯店」、「賣車子」的熱潮中,卻有一則新聞隱身其中,沒有引起太多的注意與討論:「交通部宣佈,減免遊樂業及旅館業房屋稅、地價稅,評鑑優等以上的觀光遊樂業,或評鑑星級的觀光旅館業,或旅館業適用,估計至少500家業者受惠。」我納悶的是,這樣的減稅對真正市場內的飯店業者來說跟本就是杯水車薪,沒有太大幫助,那交通部爲什麼還要推出這方案?再看減稅條件,爲什麼遊樂業者也列入?大家不妨再想想,什麼人能夠建議提案,而最大受益者又是哪些人?
最近,我瘋追《麻醉風暴2》,想着劇情,不禁嚇出一身冷汗!原來陸客不來是假議題,真正的問題,是房地產與明年的選舉!不能再寫下去了,否則我就要發表不自殺聲明瞭!
好文推薦
廖企鵝/媽祖遶境是見證神蹟還是信念?
廖企鵝/向辛苦「特種行業」人員致敬
廖企鵝/團客不來旅遊業慘淡?靠真本事不怕!
● 廖企鵝,因爲愛吃愛玩從事旅遊業30年,歷練過旅行社各部門及職務,待過逾10家的旅行社,執有國際領隊、華語導遊、旅行業經理人執照。2013年離開職場,現爲3家麪館負責人。本文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文章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