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成教授:中國製造真正的核心優勢是成本優勢

出品|《新基建訪談》No.48

採訪|丁廣勝

整理|楊奧文

數字化經濟是指在計算機和現代通訊技術的基礎上,人類社會在信息化和網絡化環境中的經濟形式。

如今,疫情帶來了數字化經濟的蓬勃發展,特別是無接觸經濟高速增長。而中國產業結構的改變也讓中國物流保障的體系發生變革。

本次《新基建訪談》就智慧物流與智慧供應鏈的話題採訪了劉大成教授,與他進行了一次深入的交流。劉大成是清華大學互聯網產業研究院副院長、中國產業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清華大學互聯網院物流產業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系博導、中國交通運輸協會危險品專業委員會常務副會長、專家委主任。

劉大成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爲企業性能診斷與效率改善,現代物流與供應鏈管理,城市系統工程與產業集聚、產業規劃與物流園區規劃 ,成本控制與收益管理等。

針對智慧物流與智慧供應鏈,劉大成教授認爲應分爲四個層次,分別是功能內的資源配置優化,功能間的資源配置優化,供應鏈上下游企業間的資源配置優化和平行產業鏈或並行供應鏈之間的資源配置優化。

劉大成教授告訴《新基建訪談》,中國製造真正的核心優勢是成本優勢、規模優勢、效率優勢和空間優勢,所差的是科技劣勢、創新劣勢、金融劣勢和市場劣勢。

與此同時,劉大成教授還在訪談中分享了給中小企業的四點建議。

數字化經濟的發展呈現出哪些特點

2019年數字經濟的總收入達到35.8萬億元,佔99萬億元GDP的36.2%,並解決了1.9億個就業崗位,僅是“快手“平臺就解決了超過2000萬人的就業,更值得一提的是它支持了500萬名來自國家級貧困縣的人員就業。此次疫情帶來了數字化經濟的蓬勃發展,特別是無接觸經濟高速增長,許多可能代表了未來產業。

而中國產業結構的改變也讓中國物流保障的體系發生改變。

劉教授表示:“此次疫情,我把它分成前後兩部分。前期和中後期的差別在於,前期更多聚焦在解決醫療防護物資和醫療資源的運輸交付保障,更重要的是保證全體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中後期面臨的問題則聚焦在需求端。”

這又帶來另一個問題,疫情前期和中後期的物流體系如何構建?一部分是應急物流,一部分是利用不同的體系來防治。自助自救是什麼?比如說湖北武漢,還有全國其他疫區。社區最瞭解當地情況繼而來自助自救。再有是一些成功的互聯網企業,他們是對人們生活或衛生用品的應急保障。還有軍隊或公共體系,這種以政府爲核心的保障體系。最後是我們原來所謂的儲備體系,是軍民融合。

中國在應對疫情和災害時遠比發達國家要強,我們有國外沒有的儲備,那麼全球產業鏈就發生了改變。

四個層次的智慧物流與智慧供應鏈

在信息化、網絡化和數字化改變世界的過程中,劉教授歸納爲智慧供應鏈應分化爲四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應是功能內的資源配置優化,如倉儲中的箱裝球理論、運輸中的旅行商路徑規劃問題等,高校科研院所的優化方法基本上屬於這個層次;

第二個層次則是功能間的資源配置優化,如大數據、雲計算等支持的“以運分儲”、“以儲代運”等,僅僅是通過定性優化其收益就遠超越第一個層次的優化能力,許多靠直覺參與其中的企業就容易成爲創新的主體;

第三個層次是供應鏈上下游企業間的資源配置優化,如今年中央提出新基建的目標之一——特高壓,就是通過坑口發電、特高壓輸變電到東南沿海來替代傳統的“西煤東運”、“北煤南運”以鐵路運輸從蒙西、山西和陝西的煤炭到東南沿海地區發電,實現了煤電運一體化。

第四個層次則是平行產業鏈或並行供應鏈之間的資源配置優化,甚至可以實現先收益後投資的“無本萬利”模式。

中國在當下全球產業鏈中發展的挑戰

現存的傳統全球產業鏈生態是以歐美等發達國家作爲消費端,以中國爲首的東南亞、南亞、東亞作爲生產端,而非洲、南美是淪爲資源端,形成針對中國的全球消費-生產-資源的外循環。

”我在2016年進行鐵路貨運預測的時候,就在討論中國製造業不斷地向中部遷移,而面向消費和生產的服務業則在東南沿海崛起,並根據投入產出的低成本和高效率比較不斷引導市場向這兩方面不斷延展。時至今日,我們完全有能力在東南沿海地區構建國內循環的消費端,在中部地區構建國內循環的生產端,在西部地區構建國內循環的資源端,且東南沿海地區與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距離相當遠,經濟水平相差大,完全有條件形成國內的消費-生產-資源產業鏈生態。”

但內循環絕對不是閉關鎖國,而更應該是與外循環合作後的取長補短。中國製造真正的核心優勢是成本優勢、規模優勢、效率優勢和空間優勢,所差的是科技劣勢、創新劣勢、金融劣勢和市場劣勢。

給中小企業的一些建議

中小企業的優勢是地方政府主導的產業集羣。比如大疆無人機,正是在以珠三角、長三角形成的各種產業集羣中發展起來的。

首先,他們迎接的是市場供大於求,因爲現在處於全球結構性的產能過剩,在產業集羣裡要被中心化,而不是被邊緣化。比如做電子產品,中小企業一定要“扎堆”進入產業地區,才能迎接創新的市場變革和規模優勢所帶來的低成本,利於我國的組織優勢、規模優勢和成本優勢。

第二,一定要獲取資金支持,傳統的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融資難是可以解決的,供鏈金融同小微企業如何結合決定小微企業是否能自成體系,所以整個供應鏈以實際的運營來進行融資、構建信用體系是小微企業在未來可見的成長。

第三,小微企業要善用能夠提高勞動力效率的技術裝備和工具。互聯網實際上具有將差異化的供給和個性化的需求精準匹配,並形成規模化的能力。

第四,中小企業的未來一定是從產品向產品加服務的改變,形成供需越來越精準的定位,並且是全面以消費者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