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麗安談鄉愁:南臺灣星辰蟲鳴 更勝回憶裡的中秋團圓

上海復旦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院長盧麗安。(圖/翻攝自澎派新聞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中秋節月圓人團圓,在習俗上,出門在外的異鄉人都要回家團圓。中共十九大代表、上海復旦大學女教授盧麗安日前接受媒體訪問,談到「鄉愁」是她心中最軟的那一塊,盼明年能回家跟爸媽一起賞月品茗話家常。

盧麗安從小在臺灣出生、長大畢業政治大學西洋語文學系(後改名英國語文學系),1997年與先生到上海復旦大學任教,現爲上海復旦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副院長,她也在2017年被選舉爲中共十九大黨代表

▲盧麗安目前定居上海。(圖/翻攝自新華網

久居在上海的盧麗安日前接受媒體訪問,由於鄰近中秋,談到「鄉愁」時,似乎觸碰了她內心的柔軟,她娓娓道來童年時期在家過中秋的美好時光,「在三合院院落裡點蚊香,擺上大桌子瓜果月餅柚子零食一應俱全。大人們難得清閒,搖着蒲扇話家常;我們小毛頭們最盼望到天台上放炮仗。」

盧麗安說,上海於我原是異鄉,現在卻已是第二故鄉。上海是一個海納百川城市西方藝術文化建築制度都在這裡留下了印記;如果把高雄比作一道家常菜,那麼上海就是講究實惠西餐,同是家的味道

▲盧麗安從小在臺灣長大、受教育。(圖/記者宋良義攝)

回想起家鄉美食,盧麗安表示,「閩南式的春捲麻油雞飯、紅𫊻米糕蔬菜醋燴大鯧魚等,這些都是媽媽的絕活,然而我卻沒有都學會。只要我們孩子回家,家裡廚房一定是沒有停下來的時候。」

從15歲起,盧麗安就體會到了「鄉愁」,一個人在外讀書,假日時留在空寂的宿舍校園裡,吃着無味的飯菜,很有感慨。

盧麗安提到,「我雖然15歲就離家求學,心裡反而更清晰地記得家鄉的山水人情,更常會以家鄉的歷史及發展來擴大思考祖國大陸百餘年來的路程,希望明年能回家跟爸媽一起賞月品茗話家常。」盧麗安也說,就算不是中秋節,也相信南臺灣的月光星辰蟲鳴,一定勝似回憶中的中秋團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