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凱/「振興抵用券」發揮作用 須具六特性
新冠疫情衝擊全球,臺灣雖控制嚴密,但防疫措施使民衆生活受限,加以內心恐懼,許多不必要活動,或有增加感染風險場所,能避則避。除原料斷鏈重擊產業,與大衆生活及生計直接相關行業也蕭瑟;尤其因陸客大減的飯店、餐廳、旅遊業者更苦不堪言,整體經濟在其拖累下欲振乏力。
如此慘況,2008年金融海嘯也不能過之。爲力挽局面,蔡政府規畫600億紓困方案,行政院緊急抓出「振興抵用券」,以23億針對五類受衝擊最重內銷行業,發放抵用券激勵消費。
此議一出,各方立即與馬政府消費券相比,觀其高下得失,並以前車之鑑警惕不可重蹈覆轍。不過,迄今爲止,未見對消費券失敗深刻而周延檢討,恐難收去蕪存菁成效。
11年前,在社論及其他媒體疾呼,發放消費券激勵景氣,2009年初終因金融海嘯推波助瀾獲採納。公佈實施當日,即甘冒大不韙力陳其弊,要求改弦更張,惜未蒙接納,耗費858億公帑後成效不彰,飽受批判。
▲馬政府推出的消費券,耗費858億公帑後成效不彰,飽受批判。(圖/記者林敬旻攝)
要發揮消費券最大功效,有三前提。其一,獲券者會高比例用於消費。這與消費傾向高低密切相關;因而主張排富。其二,應部分扣抵消費;如此,一億元即能激出數倍消費。其三,應限購買國內產業產品及勞務,激勵效果方不致外溢。馬政府每人發3600元消費券不加限制,註定失敗。
此次抵用券由於限制甚多,上述三點多可配合,應不致重蹈覆轍。但滿足上述條件仍爲德不卒,尚可在許多面向斟酌,並考慮疫情與金融海嘯性質大不同,使其發揮更積極作用。
要言之,抵用券須具以下特性:
首先,針對性。疫情與金融海嘯大爲迥異,有鑑於防疫顧慮,使用場所時間都須斟酌。
其次,即時性。救疫如救火,須掌握時效,若延至疫情控制後實施,屆時各業反彈而起,區區抵用券恐將成爲秋扇。
第三,簡便性。要方便取得,且消費者與商家兩皆稱便。依原先規畫,須異地住房國旅方可獲得數百元抵用券,難免卻步;若再間隔數月商家方能兌得現款,將怨聲載道。若能擴大發放管道,並利用方興未艾,使用者高達700萬的電子支付,用者便捷,店家更能立即兌現。
▲經濟評論家認爲,救疫若延至疫情控制後實施,屆時各業反彈而起,區區抵用券恐將成爲秋扇。(示意圖/ETtoday記者攝)
第四,時效性。目前是迫切需要雪中送炭時刻,不但要分階段,在防疫風險最低,而收款者也積極再支付情況下加速發放;縮緊使用期限,火力集中,且收款者也能快速再支用,產生乘數作用,方不至貽誤時機。
第五,外加性。疫情影響,已有許多消費活動異軍突起,如外送等。若顧慮防疫風險,將此等受益者作爲扶持對象,錦上添花,無任何效益。
第六,積極性。抵用券在救急,但必然使某些行業或行爲大發利市。若能篩選符合上述要求,復能符合產業發展政策者,可一箭雙鵰。如電子支付者是;若進一步要求電子支付機構配合給用券者更大折扣,且在期限內消費者也優先額外發給抵用券,收益更大。
最後,初期23億爲數太少,可能難見大效;若符合上述特性果然杯水車薪,則不妨挪用600億中更大部分擴大成果,畢竟,相較南韓上千億及對岸上兆,何足掛齒。
熱門點閱》
► 苦苓/蘇院長快看!振興券有「三個錯誤」不能犯
► 單厚之/防疫預算高達600億!立委提案凍結的真相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聯合報」,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