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清河/日流量2000萬!顛覆傳統媒體思維的ETtoday

● 陳清河世新大學副校長

前言

網路媒體發展自1990年代迄今,從web1.0的被動找資料;web2.0的主動傳輸資料;web3.0的社羣網路、行動裝置和搜尋形式;到了web 4.0互聯資訊與雲端服務的年代。

藉由上述的特質,在五月中旬本土疫情爆發後,東森新媒體集團的ETtoday新聞雲,反而能在此時將日均流量快速突破2,000萬的成績,其背後必然有些值得探究之處。因此本文嘗試進一步分析,此一原生新聞網爲何能如此快速展現其優勢的主要營運模式

▲ETtoday東森新聞雲。(圖/記者姜國輝攝)

顛覆傳統媒體思維數據驅動策略

觀察過去一年多的疫期消費者數位媒體的使用行爲已經有些改變。除了上網停留時間逐漸加長之外,瀏覽頁數的增加以及跳出率的降低現象愈趨明顯,因此加速吸引許多廣告的投放,傾向集中到各類數位媒體平臺

巧合的是,蘋果日報因爲受到讀者銳減所造成嚴重虧損的衝擊,於5/17日決定停刊紙本全面採取數位方式發行。不難理解,這只是傳統媒體無法面對產業轉型的個案,但也印證了媒體仰賴單一內容即可存活的產業模式,將越來越困難。

網路新媒體異於傳統媒體之處,在於如何對消費者數位軌跡的掌握。新媒體平臺正因可擁有消費者的Cookie數據,因此對市場的掌握度肯定比傳統媒體更爲精準。這也是爲何,在新媒體平臺的經營過程,經常會將數據分析與顧客關係管理視爲一體,並積極將點閱、分享與討論的數據監測,轉成流量變現與粉絲變現的概念

換言之,ETtoday如何運用消費者的Cookie去規劃廣告投放,甚至追蹤網購成效的概念,肯定是其首要的核心競爭力。

▲東森購物(圖/翻攝自東森購物網

營造依賴度信賴度優化的指標

隨着寬頻網路與社羣服務的共伴趨勢,除了讓新媒體更專注追求點閱率與流量之外,繼而更積極促使內容轉爲影音並結合即時直播,以及整合社羣行銷與粉絲專頁的經營成效,讓消費者對新媒體的依賴度日漸提升。

近幾年,ETtoday就全力藉由直播影音內容、社羣分衆以及個人化的行動服務等營運模式加強轉化流量,順勢提升投放廣告與導入潛在客羣經營策略,由近幾年的營運績效可見,上述作法皆頗具實質意義。

根據《新文易數》的認證,ETtoday在2020年社羣平臺的排名,在社羣表現確實遠高於其他媒體。其中的數據顯示,該網站的粉絲專頁共有33個FB粉絲團、17個IG,且主粉專的粉絲數已超過500萬,這些成效都充分展現其市場依賴度的優勢。

更值得一提的是,ETtoday已連續3年獲得牛津大學路透新聞學研究所全球數位報告所認定,屬於臺灣信賴度第一的新聞原生內容數位媒體平臺。迴歸社會對媒體經營的可信度評價,依賴度與信賴度當然必須同時受到肯定,纔是媒體品牌定位的不變法則。

▲ETTODAY新聞雲臉書粉專 。(圖/翻攝自臉書

推動多元經營虛實融合的營運模式

迎接行動寬頻的來臨,爲了讓行動裝置的體驗內容充滿更多可能性,ETtoday早已規劃不同的商業模式,着力發展更多元的影音內容。

該公司總經理安祥2020年4月於專案經理雜誌中提及,ETtoday後續的營運重點將會透過結合線上線下資源,以及跨部門跨平臺的協作與溝通效率齊力助攻

▲ETtoday新聞雲總經理陳安祥。(圖/記者林敬旻攝)

不難推論,ETtoday後續的營運模式勢必朝商業模式及行銷策略多管齊下,從節目發想、製播到行銷造勢、媒體推播、策略聯盟等方向發展。

因此,已於2009年完成原創內容「聲林之王」自有IP系列,2010年繼續推出大型廚藝選秀節目「料理之王」,以及陸續推出寵物雲、星光雲、電競雲等,其實就是更積極推動多元經營虛實融合的營運模式,從虛實整合O2O的線下體驗與線上消費,提升爲虛實融合OMO(online merge offline)相互倚賴與互通的新營運模式。

▲聲林之王節目。(圖/ETtoday)

結語

由本文的分析可見,東森新媒體旗下ETtoday的營運模式,並不只單靠網路流量創造營收,而是不斷的轉型再轉型;同時也印證了,一個永續經營的媒體企業很難只靠提供單一的內容即可存活,而須能不斷推陳出新的橫向延伸企業的營運規模,纔可永遠掌握主動發球權的機會。

熱門點閱》

► 疫情重創經濟盧信昌/結合補貼與商業 將成臺灣再出發關鍵

► 疫情重創經濟》單厚之/時中的哽咽 弱勢的眼淚

蔡錫勳/臺灣疫情「日本化」?日本經濟成長率「戰後最惡」

新冠肺炎的解藥?臺灣清冠一號!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