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全球兵力移轉 臺灣要趨吉避凶

(圖/總統府提供)

2023年10月7日以巴衝突升高,美國由於受到內部政治與資本力量影響,正考驗着美國是否要從大國競爭,向介入區域戰爭轉折的決策,以及未來是否要緩和西太平洋「威懾-戰爭」整體的塑造行動,美國「剋制戰略、離岸平衡」的深層戰略佈局,是否終將打破值得關注。

美國戰略分析家,認爲美國軍事能力,足以應對兩場區域衝突,財政部長葉倫在美國如此困難的財政下,堅稱美國財務是可以支持這樣的衝突。在聯合國美國動用否決權,否決了巴西所提以巴暫停火聲明的草案,間接表達了美國將不計代價,支持以色列打擊加薩行動。

依據盧柏特戈登統計,以巴衝突後,美國派遣福特號、艾森豪號兩艘航母、十幾艘艦艇、12000名軍事人員,將歐洲資產重新部署地中海;兩棲攻擊艦巴丹號前往加薩準備撤僑任務,並重新布回A-10、F-15、F16飛機,且運送以色列數千枚155毫米砲彈,美國防部準備再派2000兵力,以建構威懾伊朗。

美國爲應對以巴衝突及威懾伊朗,轉移歐洲、西太軍事能力已成爲可能。正如美國戰略學者所憂心的,中東戰爭挑戰拜登的國防戰略,色列既是美國核心利益,也能改變戰略目標的轉向。

美國國力獨大是不爭事實,然因全球利益的需要,力量卻難以集中,爲彌補此項弱點,美國透過先進的衛星通信、網路系統、終端技術等科技能力,進行分散式部署與非線性聯合打擊能力的熟捻,透過海權戰略創新運用,實現海權優勢的保障。建構需要時間,局勢變動正在加速,時間的優勢又在誰的手上呢?

力量分配總是相對的,面對西太中國的體量,美國集中60%總體力量進行對應,在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地中海區域只能進行資源再分配,或依賴盟友力量連結,或者加大軍事投資,恢復第五艦隊的實力。

在東北亞地區,北韓與俄羅斯互動頻繁,南韓尹錫悅政府已經顯得忐忑不安,美國除讓雷根號強化巡航安撫外,同時從美國本土再派遣卡爾文森號航母前來支援,因爲,南海地區還有菲律賓與中國正處於爭奪仁愛礁、黃巖島、中業島的關鍵。簡單計算美國應對目前以巴與南北韓、南海問題的強度,便已經放出四艘航母,若未來衝突強度升級,美國又當如何增加有效力量的存在。

面對俄烏戰爭、塞科衝突、以巴戰事、伊朗挑釁、朝鮮半島之爭、南海奪島,美國還有多少資源,可以分配到「臺海戰爭」上來。美國現任在臺協會理事主席羅森伯格10月19日訪臺,公開表達的重點有二,「美方反對單方面改變現狀,包括不支持臺灣獨立」、「認真看待…臺灣提升自我防衛能力的努力」。在全球衝突頻發的時刻,羅森伯格這兩句話具有深刻意涵。

事實上,美中臺三方關係從2016年至今已成爲「模式」,羅森伯格的提醒,只是不希望在美國內政、外交、戰略處於緊張階段,再出現一隻黑天鵝罷了。臺灣防衛能力提升的努力,根本不需要羅森伯格提醒。

112年中華民國的國防報告書,很清晰的反映兩點,「重層嚇阻與不對稱作戰」的指導,不對稱作戰是美國當前兵力分配的指導要點,臺灣怎沒有接受美方的戰略方案呢?臺灣在國防上,擴大了任務的指導思想,國防經費必然增加,這已經反映到明年的預算之中。

從臺灣內部觀察,戰爭需要三種條件的組合,政府菁英的企圖、軍隊指揮官行動自由的創造、人民的仇恨心理。從外部看,臺灣力量有限,需要外界能量的襄助,目前階段卻是外力最爲分散的階段,從排序來看,以色列、烏克蘭、南韓、菲律賓,臺灣安全保障的承諾,是在這些國家之前,還是之後呢?

戰爭會不會在臺灣發生,一是看戰爭對手的態度,二是看自己理性思考的剋制,三是外在支持力度,羅森伯格目前重申不支持臺獨,已經再提示臺灣,當下美國處境,臺灣要懂得趨吉避凶! 以上這些變動因數,是需要臺灣嚴謹的計算一番啊!(作者爲臺灣國際戰略學會秘書長、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