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博雅揭北農、士林長照共通點 酸柯文哲同心圓變3公分

臺北議員博雅。(資料照/記者李毓康攝)

記者黃巈禾/臺北報導

北農產公司及士林長照中心爆發羣聚感染。臺北市議員苗博雅21日指出,這兩案共通問題都是疫調匡列、隔離、篩檢不確實,無法確實消滅隱形社區傳播煉,這正是進入三級警戒以來,她最憂心的問題。

苗博雅在臉書表示,北農零號病人最早在5月12日就出現,傳到現在超過1個月,目前一市、二市已發現45人確診,環南市場也出現15個病例,更讓人擔心的是,批發市場人流南來北往,實際蔓延範圍恐比現在看到的更大,1個月以來,北市府運用實聯制,將所有可能接觸者找出做篩檢與隔離,也沒和北北基桃生活圈妥善溝通,反而是外縣市找出確診者,作疫調後才發現確診者有北農接觸史或足跡

苗博雅指出,匡列、隔離、篩檢的問題,必須立即改善,纔有機會截斷病毒傳播煉,但市府卻着重在「打疫苗」,疫苗打了要2周纔會產生保護力,且保護力是「保護不會重症死亡」,但有可能染疫,也可能帶病毒傳染給別人,換言之,以北農案而言,現在打疫苗,只是降低2周後因染疫而死亡的機率,但病毒還是會繼續傳,隱形傳播煉也不會因爲打疫苗而斬斷,建議中央比照京元電子羣聚案,協助北市府做疫調、匡列、隔離、篩檢,併成立跨縣市溝通平臺,防止隱形傳播煉在全國蔓延。

至於士林某長照中心,苗博雅指出,洗腎住民在6月7日發病,6月8日PCR確診,長照中心6月8日當天就通報衛生局,長照中心確定有即時通報,市府說長照中心有隱匿要開罰,顯然有誤,安養護機構染疫非常危險,政府應立即介入做全院篩檢,想不到士林某長照中心案,竟是因爲篩檢費用的問題卡關,長照中心第一時間自費10萬元做全院快篩,並於6月9日向市府求助,希望市府幫忙做全院PCR篩檢(快篩不夠精確,有僞陰性問題,但長照中心一時之間沒辦法負擔全院PCR費用)。

苗博雅提到,當時市府窗口表示無法派人到長照中心做公費篩檢,要請示長官,之後就沒下文,只能請長照中心自行帶長者醫院做自費快篩,幾十位需要長照的長者,如何全部帶去醫院做快篩?市府承辦人員表示沒公文,無法派車,請長照中心自行找自費代步工具,長照中心只好自力救濟,逐步做PCR篩檢,有發現確診就通報,直到6月12日,市府才協調醫院協助長照中心做PCR,6月14日成立專案羣組,纔派出防疫巴士救護車協助住民移出,到6月16日才全院篩檢完畢,從9日到16日,這中間流失的不只時間,還有寶貴的搶救生命的機會。

苗博雅提及,士林某長照中心羣聚案,從6月8日一個案例,14天內演變成47人確診,3人不幸往生,若6月9日就確實匡列、隔離、篩檢,並即時安排移出,或許能避免悲劇,理解市府的公款動支有一定的程序,萬一違反法令還會被市府高層政風送檢調,所以她不責怪基層人員,但按既有規定,若匡列爲接觸者,都是公費PCR篩檢,怎麼會有市府無法出錢做全院PCR的問題?除非沒去匡列爲接觸者。

同時,苗博雅也質疑,就算無法做全院公費PCR、公費派車,也可運用民間善款先墊付,後續再討論如何分攤,怎麼會因爲費用問題,拖延救命寶貴時間?除非善款的動支還沒有具體辦法,錢先進來卻不能用,市府募款專戶已募到3億7千多萬,早應該有緊急運用的相關程序,實在不應該因篩檢費用、交通工具費用的問題,拖延到搶救生命的時間。有善款不用,平白損失搶救生命的時間,也是一種浪費。

此外,苗博雅也特別提到某百貨公司櫃姐染疫的案件。苗博雅指出,櫃姐在臺北市上班,住新北市,6月5日確診,6月11日新北市疫調通知臺北市,櫃姐在確診前都有持續上班,按照臺北市的「同心圓」「冷區殲滅」政策,市府應該「主動詢問有接觸未匡列」的人有沒有做快篩的意願,想快篩就可快篩,但百貨公司同樓層的其他員工,遲至6月11日看新聞才知道有人確診,許多員工有意願做快篩,但等到6月17日,都沒任何市府人員來詢問,也沒人告知如何篩檢。

苗博雅表示,該百貨公司其他員工因求助無門,所以向她陳情,她詢問多個市府相關單位,得到的結論是,因爲確診者不住臺北市,所以同心圓不適用,即使上班地點在臺北市也不適用,若擔心就自己想辦法做快篩,喊得嚇嚇叫的「同心圓」「冷區殲滅」遇到跨縣市案例,立刻破功,變成直徑3公分,無法發揮任何主動偵測殲滅的作用。

苗博雅說,還有太多的狀況,實在一言難盡,總之,對應目前的緊急情形,有3點具體建議包括:一、北農案、士林某長照中心案,再次顯示即時匡列、隔離、篩檢、通報的重要性,希望市府不要再發明新名詞,先把過往一年半證實有效的方式做好。

二、打疫苗不能取代匡列、隔離、篩檢,打了疫苗只是保護不會重症,還是有可能染疫,還是有可能傳染給別人,疫苗已普及施打的國家,最大的成效是減少重症、防止醫療崩潰,並沒有達成清零,匡列、隔離、篩檢才能斬斷傳播煉,希望市府不要又陷入「疫苗斬斷傳播煉」的迷思。

三、針對各種緊急狀況,市府高層應針對善款運用制定簡明、易懂、便利基層公務員緊急運用的辦法,搭配以公開透明的方式讓各界檢視善款去向,不要辜負捐款人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