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劉慶彬:日本如何打破情緒政治的惡性循環

名家觀點》劉慶彬:日本如何打破情緒政治的惡性循環。(視覺中國)

大陸華僑大學客座教授、日本橫濱國立大學前特任教授劉慶彬21日在大陸《環球時報》撰文指出,日本自民黨和公明黨19日召開執政聯盟工作組第一次會議,討論年底修訂《國家安全保障戰略》等三大戰略性文件。兩黨在對中國態度上未取得一致:自民黨認爲,中國應被視爲「重大威脅」,公明黨則強調需要對話。可見,「情緒政治」依然主導着日本政壇。

劉慶彬稱,基於觀察本世紀以來日本政治經濟,試着尋找日本政治和政壇的「詛咒」。21世紀一開始,日本政壇颳起「小泉旋風」,也被稱作「小泉劇場」,小泉純一郎宣稱要「摧毀舊的自民黨」進行「構造改革」,踐行新自由主義。岸田上任伊始,就宣佈和新自由主義切割、提出「新資本主義」,卻沒有太多具體作爲;安倍遇刺,揭示了「小泉劇場」的後續:以情緒的增長代替經濟的增長。小泉純一郎的「靖國神社參拜政治」可以算是日本新世紀情緒政治的始作俑者,也爲安倍的歷史修正主義政治打了前哨站。

劉慶彬認爲,所謂情緒政治,就是唯心論下的選舉政治,是背離價值的「價值觀政治」,它很容易被邪教與極端價值觀及情緒所綁架和趁隙而入。參考「統一教」的「靈感商法」,他將本世紀以來自民黨的情緒政治稱爲「靖國商法」:把靖國神社裡供奉的甲級戰犯「神格化」,混淆戰前戰後區別,將國民悼念情緒放大化轉而操縱選舉議題以謀求選票。

劉慶彬表示,自民黨保守派和保守媒體一起操縱國民情緒,試圖用情緒增長代替經濟增長,日本政界人士的命運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他們操縱民衆情緒的技巧和媒體合作與否。

不少日本媒體就像跟魔鬼簽約的浮士德一般,不再爲國民福祉發聲吶喊,而是在最近幾屆內閣的浮沉中享受權力的快感。

劉慶彬分析,一個爲了選票,一個爲了廣告,政界和媒體的勾結使得日本情緒政治癒演愈烈,這在某種程度上是釀成安倍遇刺悲劇的一個主要原因。從「國葬」引起的風波可以看出,日本國民對這種情緒政治的厭惡,而岸田內閣能夠在宣示告別新自由主義後告別情緒政治嗎?估計很難。

開口閉口價值觀的岸田內閣和自民黨割裂了價值觀與價值的聯繫。脫離價值基礎的價值觀很可能將情緒政治轉化爲「仇恨政治」,山上徹也出於對「統一教」的仇恨最終舉槍射向安倍晉三。對外,開口閉口價值觀的岸田內閣在爲自己四面樹敵:不僅視俄羅斯和北韓爲威脅,也把中國作爲潛在對手,和韓國也因在「慰安婦」和勞工等問題上的相左而齟齬不斷。

劉慶彬強調,安倍遇刺後,自民黨副總裁麻生太郎成爲「臺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論調的代表。有日本媒體形容,對岸田內閣來說,很可能將是「成也麻生敗也麻生」。與這樣的麻生做切割,對岸田來說是提高支持率、迴歸自己鴿派本色,並挽救日本獨立性的一條捷徑。

在臺灣問題上,岸田文雄本人和保守派政治人士並不一樣,他的用詞一直是「兩岸問題」而非保守派的標配「臺灣有事」。希望岸田內閣能夠打破日本情緒政治的「怪圈」,更不要掉入「仇恨政治」的深淵。因爲情緒的增長不能代替經濟的增長,而經濟的增長不僅對日本至關重要,對後疫情時代的全球也同樣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