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週刊-他們改變香港 也必將改變中國

評論解讀中國內地移民正成爲香港社會不容忽視的力量,本文指出,他們在建立一種新的話語權的同時,已逐漸成爲法治民主自由的載體,改變着今日的香港,而在將來,也必將改變整個中國發展軌跡

在香港歷史上,出現過一次又一次的「大熔爐效應」,它不僅熔合了中國不同的地域文化,也讓來自中國不同省分的人都有機會在這個小島上改變自己的命運,同時改變了香港的體質,也意外地改變了中國發展的軌跡。

香港上一次的大規模移民是在1949年。由於政治劇變,導致數百萬人從中國不同的角落移居香港,從董建華的家族到邵逸夫,再到李嘉誠,這批移民在隨後的幾十年內改變了香港,讓這個英國人統治的小城市,一躍成爲全球矚目的「東方明珠」。而在1997年,它打破了西方媒體所說的「香港之死」的悲觀預測,上升成爲亞洲最重要的金融中心,從而取代東京,成爲中國經濟融進全球化浪潮橋頭堡

一個新的話語權出現

正是這樣的經濟劇變,導致了新一波的移民潮,從中國的各地來到這個島嶼的新移民,和這個島嶼進行着奇特的互動,並且開創了一個難以預測的未來。

新一波的來港移民,不再是那些來自廣東鄉下的底層移民,而是可能身懷鉅款、與權力部門關係千絲萬縷,這樣的羣體在香港發揮越來越重大的作用。也恰恰是在這個時刻,全球化的浪潮澎湃,中國前往全球先進國家留學的精英畢業後不少也來到這個島嶼城市,尤其在金融界投資銀行業,說普通話的聲音,逐漸代替了過去這個行業被英語所壟斷的格局代表了一個新的話語權的出現。到了最近這幾年,金融的監管機構和經濟遊戲規則決策權,也不可逆轉地落在來自中國「海歸派」精英的手上。

李小加就是典型的例子。他是1984年畢業於廈門大學英文系,後來去了美國念新聞和法律,在西方金融界工作多年。今年他出任香港證券交易所的行政總裁,權傾一時,成爲香港金融界的高層領導人,也是第一位內地背景的精英主管香港金融的平臺年薪高達720萬港元。

事實上,香港已經成爲了中國「海歸派」的最愛。

知識新移民改變香港

大學校園也是如此。香港大學的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近年也請來內地資深媒體人錢鋼擔任中國傳媒研究計劃主任。錢鋼在中國內地曾任記者多年,他寫的《唐山大地震》,成爲香港中學教科書中的範文,他很有可能在香港培養出新一代的中國記者。

這些有內地背景的精英,很快就改變了這個城市的風貌。香港長期以來被西方專業精英所壟斷的經濟權力版圖,開始出現了巨大的變化。國際化的、但也是很有中國情懷的海歸派精英,以李小加爲代表;匯合了來自中國的專業人士,以錢鋼爲代表,他們開始在這個城市展示他們的權力肌肉,從商業到學術界,都可以看到中國內地新移民的足跡。

這些知識新移民,瞭解國際的遊戲規則,也瞭解中國的國情,因而可以成爲中國現代化過程中的重要橋樑。這座橋樑也通往新的財富之路。香港這幾年成爲了中國企業上市集資的重要戰略重地,不少海歸派就在其間擔任了重要的角色。

到了最近這幾年,還出現了投資移民的政策安排。中國一些「先富起來」的上層階層,也喜歡換個身分。他們不僅來香港定居,生孩子,還喜歡炒樓。

也就是說,在30年間,內地新移民在香港的形象,從窮苦的底層到豪氣的高層,反映了中國政治和經濟權力板塊的移動。他們在香港的位置,也映照出時代的變化,展現了中國從鎖國到融入全球化浪潮的成果。

不容忽視的是這十幾年間,中國新一代的大學生,在香港校園造成的衝擊。這些每年數以萬計的學生,畢業後大部分也留在香港工作,或是去歐美國家留學,然後再重返香港,他們肯定對香港和中國內地的命運軌跡會帶來巨大而又微妙的影響。

比如纔在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所畢業的賈選凝,是典型的中國80後,她的大學本科是在北京唸的。在香港拿到碩士後,在《文匯報》出任副刊記者,但也在香港電臺參與節目廣播。她最近在香港著名的《信報》寫一個有關城市感情的專欄《心經》,吸引了不少讀者的眼球。

未來中國的改革之源

正在香港大學唸經濟的90後同學素珊說,她來到香港後,發現了一些過去根本看不到的書和電影,這也因此改變了她的職業生涯規畫,她決定在香港考研究生,爭取更深入地去了解中國的經濟發展。

這些20來歲的中國新一代,都會不斷進行香港和內地的比較,並對內地的制度創新作出思考。擁有香港生活經驗的他們,每天都在比較兩地差異,爲什麼在法治、言論自由與城市管理的水平上,內地和香港有如此巨大的差異,出入兩個系統,他們幾乎每天都會有點滴在心頭的反思。

這些反思到最後也許會成爲中國改革的力量之源。如果香港可以,爲什麼中國內地不可以?如果香港可以落實法治,那麼中國內地就理應對推動法治更有信心。如果香港的言論自由並沒有帶來什麼禍害,中國內地就更應有信心將那些重重的限制減少、消除。當兩地的這些對比不斷出現時,它也會化爲一股沛然的、莫之能御的力量,走進千萬的人心中。

法治民主自由的載體

另一方面,香港的中國內地新移民,也強化了香港對北京的認同感和主體意識。他們在中國成長的經驗,對國家的認同,都有一種感染力量,使中國在香港和國際社會的地位上升。香港一些高端的、富裕的、也在專業上很有成就的新移民,超越了香港某些媒體所說的「洗腦」,而是在國家認同的過程中,展現了對中國命運的承擔。愛國不是被動地「唱好」,而是要主動尋找變革的新路徑

也就是在香港全新的平臺上,新移民揮別原來的「路徑依賴」,尋找超越過去既成體制的理念與實踐,在國際化的香港,發現中國改革的最新靈感。

這也使香港的新移民社會洋溢着全新的動力。有些充滿抱負的新移民甚至考慮要在香港的民主政治格局中參選,香港作爲中國的民主先聲,也有了內地元素摻雜其間。

從歷史的長河來看,香港的中國內地新移民,將成爲法治和民主自由的載體,他們改變了香港,也會改變了中國發展的軌跡。這也許是歷史的意外,但也是中華民族的福氣,在香港與內地人民交換生命碎片的過程中,也必將淬鍊一個新的香港。

(摘自《南都週刊》2011第26期,作者邱立本系香港《亞洲週刊》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