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勢溪混濁源於更上游?林務局否認:崩塌地已少7.1%
蘇迪勒風災過後,大臺北地區民生用水卻異常混濁,有民衆將矛頭指向南勢溪的更上游──東札孔溪一處崩塌地,對此,農委會林務局今(11)日晚間公佈航拍影像判釋結果,指該區崩塌地面積反而較2013年、此次風災前減少7.1%,顯然已有自然覆育情形,間接否定該民衆說法。
林務局指出,蘇迪勒風災過後,該局農航所已於昨日對烏來地區進行航空拍攝,經過初步判釋,烏來地區總崩塌面積爲56.89公頃,其中,位於國有林地內者爲32.50公頃,非國有林地者24.39公頃;在國有林地內者,僅爲零星崩塌,超過1.5公頃以上的新增崩塌地則有5處,共10.38公頃,均不屬國有林地。
須注意的是,該區域在2013年的航拍資料中,原有崩塌地25.33公頃,其中國有林地內者有16.03公頃,非國有林地9.30公頃。換句話說,過去兩年間,若該區域崩塌地未有急速擴大狀況,就代表此次風災已造成崩塌地面積倍增。
至於此次引發自來水混濁爭議的南勢溪,林務局表示,上游國有林地屬該局轄下烏來事業區,總面積爲3萬1,529公頃,依照去年森林資源調查結果,該事業區森林覆蓋率達97.9%,其中,有39%林地(約1萬2,270公頃)已依森林法第25條規定編入水源涵養保安林、土砂捍止保安林。林務局宣稱,當時希望藉此防止墜石、土砂崩壞流失,盼有助於治理南勢溪、新店溪,以及涵養大臺北地區用水。
提及民衆質疑「南勢溪水混濁源自東札孔溪」一事,林務局解釋,距南勢溪及北勢溪匯流口28多公里處、東札孔溪烏來事業區本就存在「第60林班崩塌地」,不過,在2011年12月16日的「行政院重要河川流域協調會報」上,已決議對該區採取尊重自然方式處理。
林務局宣稱,因此之後便採自然覆育及穩定原則,僅適時清理河道土石,並辦理多期人工撒播草種,盼加速植生覆育。值得一提的是,該區災前崩塌地面積原爲11.83公頃,災後已縮小至10.99公頃,顯見已有自然覆育情形;對於民衆質疑東札孔溪爲此次南勢溪水質混濁源頭,林務局選擇以數據迴應、間接否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