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別再對中國說狠話了,應重新建立中美互信

【文/觀察者網 王世純】中美高層戰略對話剛剛結束,在這次對話中,中美代表交鋒引發美國媒體的關注和不滿。有部分美國媒體界人士將矛頭指向了拜登的對華政策。

當地時間3月19日,美國《紐約時報》刊發資深記者伊恩·丹尼斯·約翰遜撰寫的評論員文章。文章認爲,拜登政府沒能改變特朗普時代混亂的對華政策。美方對華的強硬的政策只能做到“內宣”,並不能改變中方的做法。中美戰略對話中雙方激烈的交流只會加劇中美兩國的關係朝着危險的方向衰退。

作者提議,美國應該用一些微小的舉動,以重新建立中美互信。這些舉動包括:恢復“和平隊”等在華獎學金項目,提高美國對華宣傳;應停止污名孔子學院;取消限制中共黨員入境的做法,恢復使領館等。

《紐約時報》報道截圖

當地時間3月19日,美國《紐約時報》刊發伊恩·約翰遜(Ian Johnson)撰寫的評論員文章,題目爲《拜登先生 對中國的狠話該說夠了》。文章建議,拜登時代的對華政策應該有所改變。

文章作者伊恩·約翰遜,漢語名字爲張彥,是美國的一位作家和記者,從事了20年涉華報道,曾作爲《紐約時報》常駐北京。作爲一位“資深”駐華記者,伊恩·約翰遜在報道中國上態度不一,他曾發表涉華負面新聞甚至是不實新聞,2001年約翰遜因爲涉華不實報道獲得過普利策獎。不過,約翰遜也經常說中國“好話”,2020年3月,約翰遜曾發表文章,指責西方抗疫準備不足”,未能汲取中國抗疫經驗。

在去年3月,美國國務院宣佈不再爲即將到期60名中國駐美記者續簽簽證,隨後我國採取了對等方式,部分美國媒體機構駐華人員的證件因此不再有效記者,約翰遜就是被驅逐的記者之一。隨後約翰遜曾經撰文,指出他們這些駐華記者被驅逐後,西方獲取中國信息的渠道也變的更窄了,他呼籲中美之間應該保持接觸。

文章表示,自上任以來,拜登政府雷厲風行,對幾乎所有關問題領域進行了改革和重新審視,但只有一個問題沒有解決:拜登政府從特朗普政府那裡繼承了的混亂和不連貫的對華政策。

中美高層戰略對話於當地時間18日、19日在阿拉斯加的安克雷奇舉行。這是美國總統拜登上任以來,中美雙方高層首次面對面溝通,而這次會談甚至沒有達到這些低期望值。

會談上激烈的交流只會加劇中美這兩個世界上最強大國家之間的關係朝着危險方向衰退。雙方強硬的需要所困,強硬的立場對於兩國國內“內宣”可能都很管用,但會讓我們在面臨現實問題,也就是帶着現實期許與對方接觸時變得困難。

拜登政府本來尋求一種與特朗普政府相比更加“細緻”的對華政策,但截至目前,拜登在很大程度延續了前任策略。

在對話前夕,美國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國防部長勞埃德·奧斯汀在東京與日本外務大臣茂木敏充及防衛大臣岸信夫舉行“2+2”會談。會後,雙方發表了針對中國的聯合聲明。隨後,美方還藉口涉港問題對24名中方官員進行制裁

對於這一做法,制裁意義不大,這些官員只是在執行決策,幾乎肯定沒有外國資產,不像俄羅斯官員那樣“在瑞士銀行存儲幾百萬美元”。制裁這些官員可能會讓拜登政府免受對中國軟弱的指責,但這對改變中國的行爲毫無幫助。

楊潔篪在中美高層戰略對話開場白中闡明中方有關立場。圖自新華網

文章認爲,美國方面現在需要做的是,立即採取一些簡單的措施來扭轉兩國關係的惡性循環,隨後就“簡單的措施”提出了五點建議:

第一,美國應恢復“和平隊”等在華獎學金項目。文章稱,這些項目在過去幾十年幫助美國瞭解中國,卻被特朗普政府因意圖孤立中國而取消。特朗普這一行爲損害了美國培養新一代學者和分析人士的能力。

第二,美國應停止污名化孔子學院。文章說,孔子學院只是文化中心和教育機構,性質類似於德國的歌德學院和英國文化協會。

第三,美國應該允許此前被特朗普政府驅逐出境的中國記者回到美國。同時建議中國也允許美國記者入境,但前提是“中國方面不再騷擾他們”。

第四,美國應取消限制中共黨員入境的做法,文章指出,中共有9000萬黨員,其中大多數是從事正常工作的公務員。

第五,美方應邀請中國重新開放中國駐休斯頓領事館。文章稱,如此一來,中國也將重新允許美國駐成都領事館開放。

這些都是簡單措施,但可能是有意義的建立信任的步驟,爲日後在更棘手的問題,比如臺海衝突和南海問題,進行更具建設性的交流鋪平道路。這些措施不是“禮物”,它將考驗雙方的善意。

文章在最後總結:適度的行動可能看起來不如強硬的行動那麼關鍵,但它們最終會讓“實用政治變得實用”(makes realpolitik real)。

推薦閱讀:

今天的內容和正在安克雷奇進行的中美高官對話有關。

我方派出的是中共中央外事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政治局委員楊潔篪同志外交部長王毅。他們在美國與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會合,作爲中方代表團的核心主力成員,參加了這次會談。

美方對話的兩個主要代表,一個是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一個是美國國務卿布林肯。

楊潔篪在中美高層戰略對話開場白中闡明中方有關立場。圖自新華網

今天,在第一輪會談剛開始的時候,就出現了極其戲劇性的場面大家已經看到了各種各樣的報道。我給大家講幾點:

首先,這種會議的正常流程是這樣的:雙方會有個亮相,亮相的時候各方會有個類似於主旨發言一樣的東西。這個時候記者是在場的,錄完這部分之後記者出來。記者離開以後雙方關起門來,閉門會談。

今天出了什麼事呢?今天首先美方玩了一手。美方先講,中方再講。雙方發言完之後,記者已經開始離開。記者離開的時候,美方說你等一下,我對中方剛纔講的東西要有迴應,這個迴應我希望你們記錄一下。

然後美方講了一通,講完之後跟記者說你可以走了。中方說,等一下,你迴應了,我也有迴應。你們記者必須停下來,把我的迴應記錄下來之後你們纔可以走。

這個過程就是回答了楊潔篪同志在懟美方的話當中的那一句,“不遵守最基本的外交禮儀,我把你們想的太好了。”

外交,大家知道,是雲淡風輕的。在很多外交黑話下面,是那種劍拔弩張的東西,而談判雙方仍然是雲淡風輕的。

就像後來今天整兩輪會談結束以後,王毅外長被人問了一句,今天會談氣氛是不是很緊張,他說沒什麼問題,不緊張,大家只是在闡述各自立場。

大家學到一句,原來闡述各自立場是可以到這個樣子的。

外交是要講規矩的。外交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國家間的遊戲,這種遊戲是確保國家以對話而不是衝突的方式去解決問題。這是一種延續了幾百年,甚至更長時間的遊戲。

而且更重要的是,現在的這套外交禮儀本源上是從西方發端而來的,但我們今天看到了什麼?

下三濫!下作!美方的這種小動作,下作!

就像我們以前講的,在1949年之前混跡於上海,在灰色區域當中討生活的那一類特殊的人:流氓潑皮。或者用我們一些古代文學名著當中的描述,叫“潑皮破落戶”。不講規矩,滿地打滾,不體面。

而在這樣一種場合,當這種情況出現的時候,中方義正辭嚴地做出了迴應。這個迴應,說實話,我也被驚到了。真的被驚到了,不敢相信是真的。

楊潔篪同志說得非常清晰,帶着那麼一點點憤怒。他在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緒,非常規範而優雅地表達說,今天的美國已經沒有資格在中國面前說什麼,基於實力的立場出發跟你進行講話,所謂的from the position of strength。

這話說得其實是很耐人尋味的。

實力地位,大概最近可以追溯到里根政府時期。當時他講跟蘇聯進行談判的時候說,實力地位,以實力爲後盾。

所以有人很奇怪,你美國拜登上去之後不是說不搞對抗跟衝突,要跟中國人進行談判嗎?你怎麼把我們請過去之後,你在那邊搞這套東西。包括請我們這些人去會談之前,你爲什麼還搞了很多別的小動作呢?

各位,美方所理解的這種談判,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這樣的。

爲什麼?因爲它是一個很特殊的存在。

它是所謂的超級大國,這種超級大國是什麼,請大家去看另一張圖。就是之前日美2+2,防長和外長跟日方進行會談的時候,中間有一個場面:日本的一號領導,日本的首相對着去參會的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一個非常標準的日式鞠躬。這個日式鞠躬帶有某種下屬覲見上司的恭敬意味。

日本是君主立憲制,他走的是內閣總理制路線,他的首相就是政府行政部門的最高領導人

外交場合,一個美國行政級別部級的官員在那坦然接受日本最高領導人的鞠躬,這種上下尊卑還分不分了。還有人給他洗地,說什麼日本的禮節。開玩笑,你讓菅義偉給日本自衛廳官方長官去鞠一個試試看,你看他敢受?用這種方式來鞠,停着,這樣前傾。

基於這種錯誤的認知,美國用一種近似於街頭流氓撒潑打滾的方式,在中美這麼高級別的會談上給中方下眼藥,做小動作。

爲什麼要這樣做?動機不清楚。但是你去看一下沙利文和布林肯的年齡、背景、之前跟的人、履歷,再結合美國國內的政治態勢,大概也可以揣測出一些東西來。

一如我之前講的,可能被我不幸又猜中了:這次拜登政府更加希望從中美會談當中得小分,他們不想解決什麼實質性的大問題。他們只是想傳遞出一種信息,這種信息就是:你看,我們不需要像懂王那樣吃相難看,但是我對中國的施壓絕對不會比懂王更弱、更軟,而且我從中國那還拿到更多。

有一句憤怒的上海話叫,困扁儂個頭,類似於的頭睡扁了,意思是“你做夢”。

楊潔篪同志說,我們把你們想得太好了,你們連最基本的外交禮儀都不顧。從這一番講話的語速、語調和語氣當中,我們能夠聽到那種憤怒,那種憤怒不是建立在個人層面上的,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憤怒。

你在當下這個環境當中,以如此不負責任的方式去對待中美關係。下三濫!扶不上牆,不入流!他們好像已經忘乎所以,認爲可以把中國當成日本來進行對待那樣,在這種外交最基本的地方搞小動作。

它那小動作相當於本來跟中國說好一人一次麥克風的機會,現在我比你多搶一次機會 ,然後把你聲音悶掉,不讓你說。他們不守規矩,要樹立可以拿捏中國一把的東西,堪稱癡心妄想。

另一方面,我個人的感受。如果說之前總書記講說中國現在年輕一代開始平視西方,大家可能更多地還是從直觀的日常生活當中去觀察體會的話,這一次在這件事情上,我們看到的是中國開始在字面意思上,包括在外交場合,在心理和認知層面上平視美方。

這個平視包含幾層意思。第一,它不代表否認美方力量的強大。第二,它不代表無視中國仍然存在的缺陷、問題跟不足。它反映的是一種自信,一種真正意義上的自信。

我跟你之間差距在哪裡?爲什麼會有這些差距?如何縮小這些差距?從一條怎麼樣的路徑去落實我的設想?然後在多長的時間裡面去實現這個目標。清清楚楚,一切盡在掌握,表現出的是一種自信。

而從美方那邊來看,我們繼續回到沙利文和布林肯的角度上來說,我個人覺得,把記者重新叫回來這件事情也不見得是美方的預演,他事先肯定沒有通過氣。

爲什麼沒有通過氣?因爲CNN的記者在描述現場場面的時候說了一句話,記者像被鴨子一樣地趕來趕去,不知所措。沒有透過風,屬於現場臨時加戲,戲精附體上身。

我大膽地揣測一下,布林肯跟沙利文之間好像還在暗自地較勁。也許,沙利文對布林肯之前的表現得到“睡王”在國務院演說中的全面加持略略有點吃味。想往前邁一步,來一個臨時的表演。

可能他還認爲自己非常地機靈,但是這一次他找錯了對象,於是他玩脫線了。美方已經直接講,就現在現場暴露出來的畫面來看,第一次外交公開交鋒,拜登政府完敗。

什麼叫完敗?莫名的找事兒,找事兒以後被中方的一頓反擊打蒙了,打蒙了以後自己又沒有底牌,願意有這種魚死網破的勇氣,然後還能再繼續下去。

於是顯示出來的畫面就是雙方原先在好好說話,突然有一方向另外一方做了一個挑釁性的動作,另外一方抓住對方的脖子,啪一起耳光扇在臉上,然後說現在你清醒了,清醒的話我們繼續談。然後對方突然之間從那種躁動的亢奮當中冷靜下來了,然後大家開始談。

當然談東西不可能談出什麼所謂友好的成果來,但雙方開始交換立場。現在網上還戲稱什麼達成了共識,什麼不吃飯了,午餐會取消、晚餐會取消。

楊潔篪同志,你去看看他的簡歷,對美外交一線成長起來的。能被逼成這個樣子,臨場要做出這種機變,相信也是出乎很多人意料。至於美方,更不要說了,弄巧成拙,偷雞不成蝕把米。

後面的老兄還等着中美之間談出點什麼東西來呢,氣候變化還要不要,是不是要跟中國在後面很快要召開的全球氣候變化大會上見面討論等等。這些都不是個人的小聰明和意氣用事能夠解決的,所以你看到當中國糊了一頓回去之後,美方反而老實了。

這在一定程度上驗證了,凱南邏輯對美國是適用的。它對於理智的邏輯未必叫做不敏感,它有的時候故意不敏感,它認爲可以通過耍橫的方式多要一些。而現在在面對實力的邏輯的時候,它極其的敏感和清醒。

我一個朋友跟我說了一句話,我覺得很有意思,這輪對話有點像中國主張的站在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立場上的,真正意義上事關全人類普世價值,和美國名爲普世價值,實際是美國一己之私的虛僞的普世價值,進行了一次正面的遭遇戰。

而代表真正意義上全人類利益的那方的主張一拳砸在對方臉上,讓大家看到了未來,看到了趨勢,看到了希望。

當然,過程仍然很艱鉅,道路仍然很曲折,但是目標很清楚,前途一片光明,值得共同爲之艱苦奮鬥。

今天就說到這兒,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