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學生如何過夏天:怎麼痛快怎麼玩兒

本站教育訊 據《環球雜誌報道,早在夏天到來之前,所有的孩子們就已經開始盤算暑假要怎麼過。歐美學生的暑假似乎比中國孩子的豐富精彩得多。零作業、長假期,也使得他們可以更肆無忌憚地享受這一段美好時光

今年7月初,俄羅斯姑娘安娜斯塔西婭來到了北京,這已經是她的第二次中國行了。20歲的她曾於去年夏天在北京上過一個月的暑期班

自從6歲開始學習武術,安娜斯塔西婭就一直被中國文化所吸引,學習中文已然成爲她的一大愛好。她對《環球》雜誌記者說,中文真是越學越有意思,一些細節,比如南北方言的差異,都讓她覺得非常奇妙。

“明年還要接着來!”她最後興奮且帶有期盼說。

享樂夏令營

對於大部分歐美中小學生來說,暑假意味着可以自由安排的悠長假期,往往是怎麼痛快怎麼玩。

把孩子送到各色夏令營,通常是父母子女享受假期的第一選擇。這樣一來,父母們不用發愁子女獨自在家的安全問題,孩子們也可以每天跟同齡人生活玩耍在一起,並能體驗各種新奇的活動。最傳統的夏令營會帶孩子們去一個有湖的樹林,在那裡,孩子們可以劃獨木舟、登山、烤棉花糖,夜裡,大家還會圍着篝火講鬼故事。

隨着孩子們和家長們的需求越來越多樣化,更多寓教於樂的夏令營開始出現。爲喜愛繪畫與音樂的孩子舉辦的藝術夏令營、爲樂於鑽研編程的孩子舉辦的計算機夏令營、爲癡迷於魔術的孩子舉辦的小魔術師夏令營……這些夏令營帶有興趣班的特點,最受那些有特別愛好的孩子們的歡迎。

今年7月初,10歲的查理報名參加了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由一所中學組織、中小學生都可以參加的戲劇夏令營,時長一個月。每年都有100多個孩子參加這個夏令營,幾十個孩子將一同合作演出一部戲。

查理說他在這裡認識了許多朋友。“我們每個人都要在一週之內揣摩好自己的角色,背好臺詞並準備表演!”他興高采烈地說,“跟朋友們一起合作演好一齣戲的感覺特別棒。”

在不同的國家,夏令營還常常具有地方特色。在以莎士比亞爲民族驕傲的英國,戲劇夏令營每年都會培養一羣有模有樣的文藝範兒小演員;在牛仔文化盛行的美國得克薩斯州,有一種“戶外營”,9歲以上的孩子都可以學習野外狩獵技巧;在法國,不少中小學還會在假期組織學生到西部或南部的葡萄酒產地進行工業旅遊,以瞭解法蘭西民族的歷史和傳統。

此外,暑假也是最適合旅行的日子。據說旅遊是德國人生活中不可缺少並且百談不厭的話題。揹包旅行在德國大學當中非常流行,幾乎是大學假期的主要活動。而德國中小學生也經常參加一些以親近自然爲主題的一日遊。

遊學一夏

還記得電影《愛在黎明破曉前》麼?美國青年傑西在火車上遇見法國女學生賽琳娜。他問,你英語怎麼說得那麼好?女主角說,我在洛杉磯上過暑期班。

無論是在國內上暑期補習班,還是去海外體驗暑期遊學項目,對於熱愛學習的孩子們來說,暑假無疑是一個充電的好時機。

像中國學生一樣,歐美學校有時也會舉辦補習班。不過在學校上補習班的通常是少數需要補課或補考的同學,或者是大學入學考試臨近時想要惡補突擊的同學。

參加過牛津皇家學院舉辦的美國高考(SAT)暑期班的英國女孩莫納波里說,“暑期班的學習氛圍非常好,而且老師都特別關心我們。”

他們在那個暑期課程中一起復習,爲SAT衝刺,並在寫申請大學所需的個人陳述時,也得到了老師們的私人輔導。在其他一些暑期項目中,學生還可以選修一些大學課程,提前體驗一下大學生活。

如果想要利用暑假學習,更多時候,歐美學生會參加國際夏令營或暑期遊學項目,在學習、體驗不同文化的同時,還能觀光旅遊——這種遊學傳統甚至能追溯到三百多年前流行於英國貴族間的“大旅行”概念。而自1970年後,一些歐美國家的大學開始流行舉辦國際交流項目活動,學生亦被鼓勵利用大學假期去海外遊學。據美國一傢俬營的非營利性機構“國際教育協會(IIE)”公佈的2010年的數據顯示,大約有127萬美國學生在當年參與了海外遊學項目,其中約四成的美國留學生是通過利用暑假這段寶貴的時間赴外交流學習的。

海外遊學學什麼?在哈佛上大學的美國男生喬·馬祖爾告訴《環球》雜誌記者說,在美國,孩子上高中後,很多父母可能願意讓他們去歐洲、中美洲遊學,尤其是西班牙、法國這些國家,“因爲美國的很多孩子在學西班牙語或法語,而遊學對於語言學習者是很好的鍛鍊”。

對於現在的歐美學生來說,遊學的目的主要是爲了更好地學習語言,當然,如果能借此機會在一個美麗的城市生活一段時間就更好了。學法語的去巴黎,學西班牙語的去巴塞羅那哥斯達黎加,學英語的去愛爾蘭,都是一舉多得的選擇。爲了能夠真正達到學習語言的目的,他們通常會到國外報名參加學校或專門機構承辦的一兩個月的暑期語言課程,住在學校的宿舍,如果有機會還可以申請在當地人家借宿,以便與當地人有更進一步的溝通。

培養責任感

美國學生從小便被鼓勵做志願者,由此培養社會責任感或自力更生的意識,這種觀念在上大學後更加得到強化。據統計,美國12歲以上的青少年中,超過60%的人當過志願者,如在當地的流浪者收留中心幫忙做飯,或是去醫院照顧病人,或者爲陳舊的建築物刷漆等。除做志願者之外,他們還會通過賣報紙、掃落葉等途徑打零工,爲自己來賺取一些零花錢

步入大學之後,他們當中的許多人會通過國際志願者項目去非洲、中美洲及亞洲等地區擔任志願英語教師或公共衛生、環境保護方面的志願者。此外,他們還會通過海外實習項目尋找更多元的機會,在訓練國際視角的同時收穫一份寶貴的人生經歷。

“至少在哈佛,中國是目前最熱門的遊學目的地。”馬祖爾說,“我第一次來中國是在高中畢業之後,那時候就被中國所吸引,它跟我之前旅遊去過的那些國家太不一樣了。”

2012年夏天,馬祖爾來到中國廣州,在當地參加了一個志願者項目——教英語。今年,他又參加了哈佛在北京的暑期項目。剛從內蒙古回來的馬祖爾還用中文在內蒙古進行了採訪和調研,並完成了一篇社會調查。

他認爲在中國有許多的機遇,不論是歷史文化研究方面還是工作機會方面。“我的一個同學就專門來到ABC電視臺的廣州分部工作。”

紐約時報》在一篇關於海外學生來中國實習的報道中亦提到,“在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工作經驗非常重要,經濟蓬勃發展的中國是個越來越具有吸引力的選項。”(實習記者 劉靜揚 樊若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