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一週:《火星救援》爲什麼選用Disco?

火星救援

本站娛樂11月30日報道 文/趙南坊 常規認知裡,主題涉及外太空電影配樂標配或是動用宏大敘事的管絃樂,由此來塑造太空浩大不可預知;或是科技含量頗高的電子樂,藉此打造穿越時空的未來感氛圍。但是,最近熱映的《火星救援》(The Martian)劍走偏鋒,這部大片選用若干復古Disco舞曲,這是足已破壞影片整體太空氣場的選擇。

所幸的是,效果格外出色。影片內動用的歌曲跟隨電影本身同步成爲高水準精品,成功開闢出科幻電影配樂新手法。

爲什麼會逆常規選用Disco?最根本原因在於,只有這種樂風才能完美體現電影主題。終極不同是電影主題不同。《火星救援》並非傳統形式上的科幻電影,它不宣揚宇宙神秘未知,強調人類渺小無能;它也不專注打造人類探險遭遇災難的恐怖事件。它的精神內核,其實是喜劇。火星的背景設置以及在NASA技術支持下表現出的高科技場面,這些都只是情節輔助,影片主線關注的是人在極端環境下自救的過程。處理各種危機時,悲催感全程並不存在,貫穿始終的是男主角積極樂觀向上的心態。沒錯,這部技術宅系列電影,根本就是一碗氣味濃烈的雞湯

輕鬆、搞笑、樂觀,這樣的電影理應就該配搭Disco舞曲。電影裡,Disco音樂設置有三大功效

首先,也是最直接功效,用來嘲笑探險隊女隊長糟糕的音樂品味。電影開啓歷史上罕見的吐槽模式,動用整部電影的時間來戲謔一個人的音樂品味,通過男主角的嘴,幾乎將女上司喜好的音樂統統炮轟,影片結尾被獲救後還不忘貶低她的品味。這種全盛期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樂風果真如此糟糕?當然不。影片裡打響Disco頭炮的是《Turn the Beat Around》,當時男主角的評價是:再聽這些我會發瘋。他只說出一部分事實,這種癲狂系歌曲的確容易引發躁動,但歌曲本身卻是傳世經典。這種經典當然不是藝術上創造的高度,而是對大衆流行樂的貢獻,現代觀衆對影片中這些老派插曲的喜愛程度即是最好證明。

其次,配合電影整體調性,活躍氣氛,增添笑點。總結幾處高亮時刻:《Hot Stuff》響起時,男主角挖出含鈈的發電機放在火星漫遊車裡取暖,歌曲主題與場景情節完美貼合,一股冷幽默感油然而生。片中最悲催遭遇莫過於苦心種植的救命食材土豆被徹底摧毀。當男主角心中滴淚,計算剩餘食物時,《Don‘t Leave Me This Way》適時切入。原曲大意是央求戀人回心轉意,此處用在被摧毀的土豆身上,俏皮感創造出的笑點實在絕妙。是的,Disco的俏皮屬性是電影所看重的。再比如,影片裡播放完整度最高的《Starman》,這首大衛·鮑伊(David Bowie)親制的太空主題曲同時兼備嚴肅性以及俏皮性。它所服務的情節是各方正積極籌備救援工作。全人類聯手營救身困太空的同胞依靠集體智慧齊力解決困難,這是相當嚴肅的科技課題。火星上,我們的主角依靠幾乎最原始的人力尋求解脫方案,伴隨歌曲裡“There‘s a starman waiting in the sky.”的歌詞,對比差突顯幾分俏皮。

最後,動用復古Disco終極用意是出於意識形態上的考慮。把火星改造成舞池,連續播放嗨翻天的舞曲,這分明是在降低人類對宇宙的生疏感,這並不是禁地,這分明就是任何普通人都能尋找到存在感的廣場。過往電影無不宣揚要對地球之外的空間保持敬畏,他們神聖而不可觸摸。爲此,通常配備莊重威嚴的管絃樂來烘托神聖。但是,在《火星救援》的語境裡,這塊地界跟地球上的某塊荒野地區別無二致。人類或許會被困住,但也沒什麼可恐懼,全憑DIY就可以自救。整部影片極力傳達一種不要把“它”放在眼裡的態度,男主角挑釁的那句臺詞最具代表性,“去你的,火星!”。復古Disco正是培養這種態度的最佳選擇,它崇尚自由且充滿激情,歌曲所營造出的歡樂氛圍成功將神聖光環卸載,傳達出的輕鬆訊息是,這塊土地完全可以征服,用電影裡的臺詞即是,“殖民”。地球上的舞曲在不毛之地播放,動力不減,廣場舞氛圍不減,似乎就是在暗示,人類在地球上能完成的終究也能在其它星球上做到。這,是赤裸裸征服全宇宙野心

一週歐美新歌推薦:

Donna Summer-《Hot Stuff》

The Hues Corporation-《Rock the Boat》

David Bowie-《Starman》

Abba-《Waterloo》

The Vamps-《Rest Your Love》

Katy Perry-《Every Day Is a Holiday》

Shawn Mendes – 《I Know What You Did Last Summer》

Benjamin Clementine-《Winston Churchill's Boy》

Fleur East-《Sax》

Nathan Sykes-《Over And Over Ag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