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百顯、吳統雄》別讓言論自由只剩紀念日

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前天接受中央社專訪。(中央社)

4月7日是言論自由日,我們身爲參與解放言論的推動者,感受更爲戒懼。因爲爆發了網路訊息問題,而在反假訊息時,可能發生比印刷時代更嚴厲的言論封鎖

臉書爲例,近年來出現大規模封禁公民社團,「政府新聞查覈中心、臉書」3邊,表示與「假訊息」有關。但有大量使用者被「置底、閃消」,表面上沒有刪除以壓制言論,但排到億萬則貼文之後;或是作者讀者文章分類,點到特定文章,立刻消失不見。且受影響者並沒有作假訊息,而爲不明原因、不論主題,似有「誅九族式」對人不對事現象。

以上3邊的公開宣示,在:言論自由、資訊流通、反假訊息、媒體自律與社會責任方面,理念與公民團體這邊並無不同,爲何實踐結果差距很大?各邊都認爲是溝通不足。

臉書「全綵」論壇與政府參與此事的唐鳳政委國展基金會彭百顯董事長討論,合議由國展基金會主辦「假訊息‧4邊會」,呼籲要對話、不要激化。

國展會將於4月13日拜訪唐鳳政委並直播。本文作者在立法院服務時期,多數同仁就事論事、求同存異,使臺灣成爲歷史上最和平快速民主化的典範。希望借這次拜訪再現以溝通取代抗爭,故先公開問題與建議。

一、什麼是假訊息?如何認定假訊息?今天言論自由日是爲紀念鄭南榕,他主張「百分之百的言論自由」,我們沒有他的豪情,但是否可請求「不違法的言論自由」,亦即假訊息應由司法認定?

二、當前假訊息是由查覈中心認定,正派媒體與個人,都非常歡迎這樣的協助,可以減輕許多查證負擔。但現況發生:不能申訴、一審定讞,且不乏必須商榷的案例。該中心實質限制了人民的言論自由,超越司法機關是否合適?可否促成其爲公信的諮詢組織,而非處罰組織?

三、臺灣反假訊息訪美團會見葛來儀時,她指出,反假訊息與「美國利益攸關。臺灣是否也會基於「利益」來認定真假?訪美團中成員的許多發言是否爲事實?譬如「中國對美國智庫的滲透滿成功,也把華文媒體都買下來。」政府是否會因爲這樣的認定,而假設某些媒體都賣了?

四、政府與平臺商共推置底、閃消,是否影響言論自由?有那些平臺商參與?置底、閃消的標準爲何?是否還有其他處罰?

五、政府將成立「民主實驗室預警系統,提供給平臺商處罰。請問「民主實驗室」的規模爲何?成立法源經費來源?對言論預警是否有違民主制度?有無可能轉型爲科技監控老大哥

六、政府將反假訊息當成資訊戰在打,並分類敵我,有:公民陣線內賊、並把環球時報與某國內媒體合爲一類…,請問這些分類的標準爲何?這些類別中的名單爲何?

七、戒嚴時代黨國曾擬訂記者法干預新聞,本文作者代表新聞業爲文倡議,應自律而非外律,以更正取代處罰,竟然被戒嚴政府接受!在民主的現在,是否更應強調更正而非處罰?

我們當年鼓吹言論自由、促成政黨輪替,不是要拉下皇帝當皇帝,而是要保護多元思想、促進國家免疫力開誠佈公,才能促成全民團結,升斗小民率先伸出手。

主事者,請爲人民念千秋

(作者彭百顯爲國展基金會董事長、吳統雄爲退休新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