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丨“胖貓”事件真相釐清,“情緒”之下沒有贏家

(原標題:評論丨“胖貓”事件真相釐清,“情緒”之下沒有贏家)

情緒之下沒有贏家,網暴之下更沒有贏家

隨着“胖貓”事件通報發佈,一場悲劇的真實情況浮出水面,給社交媒體上的每個人帶來衝擊。

大多數因善意或正義關注此事的網友,不免唏噓。畢竟,不少細節出現了反轉:一是譚某並非感情騙子,其和胖貓以真實身份交往兩年多,並互見親友;二是譚某並非借談戀愛之名向“胖貓”索要錢財,雙方經濟上互有往來,不構成詐騙犯罪;三是“胖貓”姐姐並非單純爲弟弟討公道,存在策劃網暴等行爲。

每一個反轉細節,都是一次提醒:但凡遇到能輕易挑動情緒的事件,尤其是“開局一張圖”“小作文配合”式的網帖,需要多留幾個心眼。因爲真相從來都不簡單,單視角只能呈現局部,保持審慎警惕的態度,既是對他人負責,也是對自己負責。

不是說逝者家屬不能質疑,一條鮮活的生命殞命他鄉,家屬有理由弄清真相,畢竟這是作爲親人能爲逝者做的最後一件事;不是說圍觀者不能有正義感,但質疑和正義的前提是知事實、懂邊界,倘若只是泄憤式的道德審判,又與網暴何異?

當真相完整呈現,值得追問的是,此前網絡上一些逾越事實界線的言論與行爲,該如何評判,又該如何避免?

代表性的心態可能是這樣的:伸張正義情有可原,議論幾句不算網暴……可與這些細微的內心波瀾相比,經歷暴風驟雨的當事人,可是結結實實地挨下了一場又一場的網絡口水仗。

涉事女孩譚某被貼上“撈女”標籤,一度引發了“厭女”情緒。個別極端言論稱“不把她逼跳江就是這屆網友的失職”,更有不懷好意者扒出她及家人的信息表示要“重金懸賞”……這些嚴重侵犯個人隱私、威脅個人生命安全的違法行爲,在情緒渲染下甚至蠱惑了一些認同,成爲不良情緒的“放大器”。

須知,這樣的“標籤”與“情緒”既傷害着譚某,也傷害着逝去的“胖貓”:一個悲劇事件的主角,沒有留下隻言片語,無法進行任何辯駁,卻也被指責過於懦弱,愧對家人。

一段時間來,“弱傳播”的概念很火 ,有學者認爲輿論場是“輿競天擇,弱者生存”生態。在網絡上,似乎只要呈現痛苦、不公,就會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同情,話似乎說得越極端、武斷,就越能得到他人的支持和認同。但無論“弱傳播”還是“強傳播”,事實與真相不能缺席。

網暴之下沒有贏家。網絡賦予人們自由表達的權利,並不意味着可以罔顧事實、無限口嗨。類似“胖貓”式悲劇,可以理性探討,可以感性分析,但不能扭曲真相,任其沉淪爲極端言論的溫牀。

情緒之下也沒有贏家。任何事情只要公之於網,就極有可能被放大、被誤解、被“審判”。一些圍觀者本意或爲同情,或爲正義,卻往往一不小心就在羣體性情緒的推波助瀾下,發展成負能量爆棚的對立與罵戰。而一旦言論稍有不慎,反噬就會洶涌而至,你以爲網絡無界,其實它傷人無形。當這樣的情緒塑造出充滿對立與戾氣的環境,不斷讓善意萎縮、讓惡意膨脹,受損的是互聯網場域中的每一個人。

遏制網暴也要始於微末,網友、平臺、部門,理性、監督、治理,一個都不能少。讓維權之路暢通,讓極端情緒止步,保護風暴中的他人,就是保護網絡中的你我——因爲每個人,都可能成爲那個“風暴眼”。

紅星新聞評論員 黃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