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釐清火燒車真相 止兩岸民粹對撞
蔡英文總統在520就職演說中高亢地說,「人民期待新政府解決問題」,但掌舵兩個月來,人民卻發現新政府不但未解決問題,反而製造更多問題,難怪最近兩份民調蔡總統施政滿意度均急速下墜。
新政府製造的諸多問題中,大陸遼寧旅遊團火燒車26死事件,可能是其中最離譜的一件,政府受政治態度綁架、檢警公權力表現失能,非常可能惡化原已失睦的兩岸關係。沒錯,事故發生第一時間,總統宣示「沒有安全就沒有觀光」,林揆指示「觀光業總體檢」,這些話很高調,也很空洞,對弭平火燒車罹難者家屬的傷痛毫無作用;檢警火場鑑識毫無章法,至今真相不明,事故陰影面不斷擴大。原本兩岸官方關係在民進黨執政後漸行漸遠,火燒車事件的政治猜忌迅速延燒,對照蔡總統在公祭時致贈殉難臺籍導遊「典範長昭」輓聯,卻吝於對罹難陸客給予最起碼的同悲,在大陸媒體引發了強烈的風暴,難免對嚴峻的兩岸關係雪上加霜。
重建真相確實難度極高,車上乘員全數喪生,沒有目擊者,無從指證,蛛絲馬跡杳然;烈焰造成全車重度碳化,車上沒有行車紀錄器,公司也無遠端監控雲端資料,全無「科學辦案」着力點,只能寄望鑑識出現端倪。問題出現了,誰來鑑識纔是權威,才能獲致信服?
大陸家屬要求「陸方參與鑑識」卻被林內閣拒絕,因而失去了重建真相的「制高點」。臺灣是個開放的社會,萬事公開透明,無需被所謂的「司法主權觀」綁架,不但該邀陸方,還可以邀國際權威第三方參與鑑識,以類似仲裁庭的設計,重建可爲各方接受的公信調查過程。可惜林全不此之圖,造成如今漫天疑雲與兩岸猜忌。
臺灣的火場鑑識菁英在火燒車事件精銳盡出,可惜案件本質已不全然是車禍,政治紛擾下質疑聲浪快速升高。最初鑑識聚焦在逃生門暗鎖、用電超負荷,雖不能說是捨本逐末,但對建構完整案情取得社會及家屬的信賴毫無益處。至於對肇事車輛是「拼裝車」,聲光音響金玉其外但敗絮其中的批評,更與火燒車事件案情關係不大,實歸因遊覽車制度不當。
臺灣遊覽車總數約17000輛,供過於求,市場集中在陸客、進香團、校外教學、學生畢業旅行,陸客量萎縮後,學校市場爭得更兇,但教育部規定學校租車車齡應在5年以下,換言之,遊覽車汰換率高,業者很難投資高檔、高安全車輛,造成如今惡性循環局面。
但在罹難家屬離臺後,突然持續爆出重大案情,傳出遊覽車司機極度酒醉駕車、車上發現汽油瓶、司機因性侵案遭判決有罪,需入監服刑並承擔民事賠償等駭人情節,檢警一連串以「不排除……」語法重建火燒車拼圖過程,更讓事件更顯得懸疑,因而傳出檢警「編造劇情推給死人」、「臺獨司機對陸客恐攻」等離奇猜測,挑戰鑑識報告的可信度。
於今之際,火燒車事件的鑑識要回到科學辦案,鑑定報告必須公佈,以接受各方質疑;只有走過「質疑→說明→辯論」的過程,才能重建爲大家接受的「真相」;也才能拾回臺灣司法檢警的客觀性及辦案能力。由於政府在意外事件發生第一時間點應對不恰當,未能取得罹難家屬信服的戰略「制高點」,讓往生者家屬哭喊着「要真相」踏上返途。不要忘記當年千島湖事件,案發後第一時間公安調查草率,未取得臺灣家屬信賴,引發臺灣對大陸的強烈反感,造成兩岸關係的逆轉與退化。
這幾天,《環球時報》以民粹動員方式報導火燒車事件,這未必是大陸官方所樂見,但大陸社會對臺灣問題的民粹主張與力量是真實的存在,臺灣不能輕忽。陸客火燒車事件錯在臺灣,臺灣有責任盡一切努力調查真相,並邀請大陸專業人士來臺,依據科學鑑識結果共同還原事件過程,釐清真相。陸客來臺觀光意外事件發生率與死傷率確實偏高,是否與一條龍模式有關,亦應深入調查改革,方能讓大陸釋疑,防止兩岸民粹對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