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生活報]合肥三色交織的歷史名城

說起合肥,很多人都會聯想到“兩個胖子結婚”這個兒時的謎語。實際上,合肥最早的名稱應作合淝,因東淝河與南淝河在此交匯而得名,後來改淝爲肥,這才成了合肥。合肥是座與水有緣的城市,除了被淝河環抱之外,城市東南方還坐落着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而作爲合肥母親河的南淝河,在滋潤了城市與鄉村後最終注入巢湖。合肥的歷史也像極了湍流不斷的淝河與煙波浩渺的巢湖,既有源遠流長的傳統,又有博大精深內涵。如今,合肥正憑藉着其傳統與內涵凝結出的智慧,思考着自己的發展方向。就讓我們踏着幾位歷史名人色彩斑斕的足跡,來探尋合肥如今的魅力所在吧!

綠色公園裡的城市

東漢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八月的某天清晨,位列曹魏五子良將之首的張遼親率800精兵衝入孫權十萬大軍的陣中。他一馬當先,左衝右突,殺得平素喜歡親自動手獵虎的孫權不敢應戰,孫權軍大敗。十餘天后,張遼又趁孫權撤軍之機率軍追擊,差點將孫權逼入死地。此役過後,張遼名聲大振,東吳小兒聞張遼之名不敢夜啼。這一次戰役就發生在合肥的逍遙津,史稱逍遙津之戰。

愛好歷史的朋友很多都喜歡依照史書的記載尋訪某某故地,然後站在那裡遙想當年。但仰慕張遼威震逍遙津的朋友恐怕要失望了,因爲逍遙津故地如今已成了合肥市中一座大型城市公園。公園位於合肥市老城區東北,園中草木繁茂,百花盛開,飛鳥翱翔,游魚自在,山如屏畫,水似硯臺,亭臺樓榭遍佈其間,男女老少隨意往來。身處這樣一幅畫面裡,再熱情的三國迷恐怕也想象不出當年戰場的慘烈了。

像逍遙津這樣的城市公園,在合肥市還有很多,尤其值得一提的就是環繞老城城牆修建的環城公園。上世紀50年代,因歷史原因,由宋代一直留存下來的老城牆被拆除,在城牆舊址修起了環城馬路,並在馬路兩側廣植樹木。1980年,合肥市在環城馬路的基礎上興建環城公園,歷時10年方纔建成。環城公園在設計時充分考慮了環城各處的地形特點,於高聳處積土爲山,於低窪處挖土爲池,於平緩處廣植林木,還將逍遙津公園也融入環城公園的一角,公園的設計者可謂匠心獨具。如今,環城公園成了合肥市民重要的休閒場所,綠色與水色成爲這座城市最主要的兩個色調。隨着時代的變遷,越來越多的城裡人開始爲自己家鄉當年被拆掉的城牆惋惜。但與北京等地不同的是,合肥人找到了將過去的遺憾變爲今天的福祉的方法。合肥人總愛強調自己的城市具有創新的城市精神,可能環城公園就是這一精神的例證吧。

據統計,截至2008年底,合肥市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了43.9%,堪稱一座建在公園中的城市。

黑色,水上新世界

包公金身,其實黑色是不是應該更貼切一些?

北宋天聖五年(公元1027年),一位28歲的廬州(合肥在宋代時稱廬州)青年高中進士後卻辭官不赴,回到家中侍奉年事已高的父母。直到8年後父母辭世,這位至孝的進士老爺才肯出山,先後就任多地的知縣、知州、判官、轉運使等官職。由於他在地方爲政有方、爲官清廉、斷案如神,獲得了皇帝的青睞,便加他龍圖閣直學士的榮銜權知開封府。說到這裡,這位古人的名字也不再是秘密了,他就是開封的那位包青天——包拯

包拯被民間尊稱爲包公,他的故事始終與開封緊緊地聯繫在一起,這讓很多合肥人感到不平。畢竟,包公是位地道的合肥人。合肥人在城南風水最好的地方爲他修建了一座祠堂,名爲包孝肅公祠,以此紀念這位受國人萬世景仰黑臉老鄉。

說到風水又說到黑色,那就不得不提一下合肥坐擁的最好的一片水——巢湖。很多人都認爲巢湖應該在巢湖市,但實際上巢湖呈V字型,東邊屬於巢湖市,西邊就緊挨着合肥市了。巢湖位於合肥市東南方,從合肥市驅車前往巢湖,可以走近年來新修的雙向14車道的徽州大道,大概不到20分鐘即可到達。

巢湖是我國第五大淡水湖,湖中物產豐富,景色壯美,造就了皖中這一片魚米之鄉。合肥人對巢湖最爲重視,除了每年投入大量精力保護巢湖自然生態之外,還根據當地特點開闢了一個濱湖新區,作爲合肥市下一步發展的新方向。在合肥市未來的規劃中,濱湖新區將成爲合肥人功能最全的休閒娛樂場所。美好的遠景規劃都已完成,各個項目正在抓緊施工。

風水學中,建築講究“前有照”,也就是前面要有水。巢湖剛好靜靜地躺在合肥面前,成爲整個城市的“照”。此外,在陰陽五行學說中,水的代表顏色是黑色。黑臉的包公激勵着合肥人公正無私地生活,而黑色的巢湖水則引導着合肥人放鬆休閒地生活。

媲美悉尼歌劇院的合肥大劇院,在水色的映襯下獨具風韻。

藍色面朝大海餘韻

清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三月二十一日,文華殿大學士李鴻章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的馬關(今下關市)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爲中華民族留下了無盡的苦難,也爲日本留下了春帆樓、李鴻章道和那塊刻着“今之國威之隆,實濫觴於甲午之役”的著名石碑。

歷史的功過一言難表,但李中堂從那以後卻再也沒有重建海軍的雄心,他和他的淮軍政治集團通過稱霸海洋而建立軍事強國的夢想也隨之破滅。轉眼之間,一個世紀的時光匆匆流過,合肥人李鴻章一手建立的淮軍早已成爲歷史書上的圖文,但淮軍戰鬥和生活過的痕跡卻仍舊烙在合肥的土地上。

在合肥鄉間有很多圩堡圩是堤壩之意,圩堡則兼具防水與防人的雙重作用。而修築圩堡的,就是跟着李鴻章出生入死後衣錦還鄉的淮軍將領們。由於當時戰亂頻仍,所以發了財的將軍們對家鄉的治安很不放心,便紛紛發揮自己的軍事特長,自己保護自己。這些圩堡留到現在,因其獨特的建築構造和文化遺存,倒成了合肥人休閒度假的好去處。

只不過,這些圩堡畢竟缺乏了李鴻章當年創辦新式海軍時心向大海的胸懷和氣度,不太符合如今合肥人的氣質了。合肥人打骨子裡還是推崇李鴻章那種海洋野心的,否則的話,他們也不會在市中心最繁華的步行街中,還給李鴻章保留了一處三進三出的故居。在這風流繁華之地,合肥人在熙來攘往的鬧市中,或許都會對百年前爲中華民族近代化進程做出過貢獻的李鴻章感到自豪吧!而他們也都會跟隨着李鴻章眼望大海的視野,去爲合肥開拓出一片新天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