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共嬋娟 一位上海援藏校長給妻子的信和微信

新華社上海9月14日新媒體專電記者潘旭 孫青)對日喀則亞東中學校長昌明來說,今年的中秋是援藏後的第一個團圓佳節,也是對家人的第一份虧欠:他錯過了和妻子的20週年結婚紀念日,也錯過了兒子進入大學第一天報道的重要日子。能彌補的,只有每次幾分鐘的視頻聊天微信羣裡交流

樑昌明此前是上海普陀區新楊中學副校長,作爲上海對口支援日喀則地區的第八批援藏幹部,他和上海其他39名教師今年6月底奔赴日喀則。

樑昌明有記日記習慣,中秋節前夕,他把大部分日記通過網絡發送給妻子劉文羣,記者來到他在上海的家中時,劉文羣正在翻看。如今孩子學校軍訓家裡只剩下她一人。

日記裡的記載很豐富,有《教育援藏 爲什麼 做什麼 留什麼 》這類對教育扶貧的思考,也有《給普陀區教育援藏兄弟們的一封信》這類對援藏同僚深情流露。

“普陀區和上海的教育系統對他來說也是家,而且是個 大家 ,我當然理解。”同樣是教師出身的劉文羣說。

劉文羣希望看到丈夫些許表態,於是在一旁撥通去西藏的視頻聊天,小聲地問着:“中秋怎麼過?”

“三個人在三個地方一起看月亮咯,吃吃月餅。”對面傳來了樑昌明的聲音

不久前的9月10日,是他倆的結婚20週年紀念日。

於是劉文羣問道“那紀念日呢?”

“等三年後帶你們去日本玩。”樑昌明用緩慢的、哄戀人語氣說道。

旅遊原本是今年暑期一家人計劃,但樑昌明6月底就走了,甚至趕不上兒子高考成績發榜和2個班學生中考陪考。

一家三口的微信羣裡,照片多過文字。劉文羣收藏了其中兩張,一張是兒子去大學報到時拖着行李箱樓梯背影。樑昌明9月7日的日記中,有段話寫道:“看到老婆拍的兒子揹着書包、推着行李箱前行的照片,還有搬着箱子六樓感覺兒子還是蠻厲害,同時也感覺兒子有些無助。如果我在上海,就可以開車到他宿舍樓下,幫兒子搬運較重的東西。”

還有一張照片,是樑昌明在西藏吃早餐時拿着饅頭樣子。由於每天早晨必須早早到校,樑昌明等不及食堂開門,就買了一大袋饅頭,每天早上吃一個。“每天都吃這個,我毫無辦法……”劉文羣說。

(原標題:千里共嬋娟 一位上海援藏校長給妻子的信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