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瓷都風采依舊

千年瓷都風采依舊(文化脈動)

2000多年的冶陶史,1000多年的官窯史,600多年的御窯史,景德鎮是中國乃至全世界罕見的歷時千年以手工技藝立市的城市。手工陶瓷技藝是這座古城的底蘊,也是不變的名片。在今天的景德鎮,不論是歷經滄桑的師傅,還是風華正茂的年輕匠人,都在追求極致中把陶瓷技藝不斷推向新的高峰,他們用精益求精、追求極致闡釋着“工匠精神”的內涵,使“千年瓷都”更加閃亮。

破解色彩奧秘 賡續失傳絕技

景德鎮傳統上有四大名瓷,即青花、玲瓏、粉彩和顏色釉,其中顏色釉是唯一不施色彩,僅僅通過無色或白色釉料高溫中發生物理化學變化而呈現出自然的色彩。這種色彩被稱爲“窯變”,窯變瓷器因罕見而極爲珍貴。但由於種種原因,顏色釉歷史上屢屢斷代,導致顏色釉技藝罕爲人知。即便是經驗豐富的老師傅往往也只掌握一種色彩的燒製。

1965年,從武漢大學化學系畢業的鄧希平來到景德鎮,她一邊向老師傅學習,一邊試驗探索,最終揭示了顏色釉的奧秘,歷經50多年,開發出40多種顏色釉,使這項古老的技藝發揚光大,鄧希平本人也因此被評爲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郎紅是顏色釉中非常著名的一款,但是“若要窮,燒郎紅”,景德鎮流傳的這句俗語生動說明了燒製郎紅的難度。“燒製郎紅就要有傾家蕩產的準備,”鄧希平說,由於傳統窯溫不易控制,前人對窯變的規律掌握不夠,燒製郎紅的失敗率極高。通過長期的科研攻關和反覆試驗,鄧希平發現,郎紅色彩的出現有一個5攝氏度溫度區間,窯溫高於或低於這一區間,就會失敗。鄧希平通過改進配方等方法將這一溫度區間擴展到80攝氏度,大大降低了燒製的難度。不過,燒製郎紅的難關不僅僅是釉料的配方和溫度,拉坯、施釉、燒成等工序也非常關鍵,稍有疏失,就會出現瑕疵。有一次,在燒製郎紅汗血寶馬時,試驗了多次,成品依然是一副東倒西歪的樣子,最後發現問題出在馬頭上,因爲塑像頭重腳輕,重心不穩,在高溫之下,發生了形變。在作出有針對性的改進後,汗血寶馬燒製成功了,通體深紅的寶馬毛色油亮,神駿異常,湊近看就能發現光亮的表面之下竟然有類似馬毛的絲狀紋理,堪稱神奇。

在上千年的發展歷程中,許多制瓷工藝已經失傳,比如明代“流霞盞”僅僅見於古人的詩詞,誰也沒看過實物。鄧希平花了23年的時間,破解了流霞盞的工藝秘密,並結合唐代秘瓷的工藝,成功研製出“秘釉流霞盞”,作品色彩如同流動的彩霞。

“瓷器是科技和藝術的結合,需要我們踏踏實實,絕對不能投機取巧。”鄧希平說。

復原胭脂紅 再燃老窯

在景德鎮一家陶瓷展廳裡,來自陶瓷世家的非遺傳承人朱筱平拿起一隻白色瓷碗,輕輕一彈,“叮”的一聲,悅耳清音嫋嫋不絕。“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這就是‘聲如磬’。”朱筱平自豪地說。

朱筱平的家族歷代以制瓷爲業,祖輩曾在清代御窯廠供職,燒製胭脂紅瓷器。但傳到朱筱平這一輩時,家中傳下來的胭脂紅秘方已殘缺不全。爲了復原胭脂紅的燒製工藝,朱筱平在8年時間裡做了數百次試驗,反覆調整高嶺土配方、不斷調整釉料比例、精密控制窯燒溫度……一次次嘗試,一次次失敗,有時氣急了,就把殘次品砸掉。兒子曾勸他放棄,別做了,但朱筱平覺得:“老祖宗能做到的,我們現在反而做不到,是件很慚愧的事情。”直到2015年,重新組合了工藝流程,他終於成功復燒出胭脂紅瓷。朱筱平燒製的胭脂紅瓷色澤炫麗、雍容華貴,多次被選爲國禮代表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國禮代表國家的臉面,絕不容一絲一毫的瑕疵,”朱筱平說。有一次在接到製作國禮的任務後,他把自己關在辦公室裡整整15天,晝思夜想,從器型到色彩,從尺寸到圖案,從土質到工藝……圖紙畫了一遍又一遍,最終的成品令評審專家驚豔,認爲代表了傳統手工制瓷的最高水平,尤其難得的是數百件純手工燒製的瓷器竟然不存在色差,完全一致。“前輩們已經把官窯瓷器做到了極致,我一輩子只有努力,如能做出一些尚可與先人遺珍神交的器件,則此生無憾。”朱筱平說。

2019年12月12日,景德鎮明清御窯青窯點火復燒活動在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舉行,熊熊燃起的窯火令人驚歎古窯的生命力竟然如此頑強。“景德鎮的傳統窯經歷了1000多年的發展,到明清時期已經趨於優化,熱利用率相當高,窯溫能達到1300到1350攝氏度。”把樁師傅胡家旺是景德鎮傳統制瓷柴窯燒成技術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從事傳統窯的設計、建造以及燒成工作60多年了。

一窯瓷器能否燒製成功,關鍵要看把樁師傅的經驗,有的老師傅僅憑肉眼觀察火焰的狀態就能準確判斷窯溫。一名合格的把樁師傅至少要經歷幾百窯的磨練,才能真正駕馭窯、火、胎、釉之間的關係。

傳統柴窯燒製瓷器因爲時間長、瓷化程度高,燒出來的瓷器更加溫潤柔和,能更好地展現瓷器本身的質感和色彩,因此傳統柴窯是氣窯電窯所無法取代的。而且,傳統柴窯使用馬尾松作燃料,不含任何有毒有害物質,柴窯瓷器的安全性非常好。近些年,隨着人們更加重視傳統工藝和安全,柴窯瓷器的需求量大增,景德鎮也出現了不少新建的柴窯。“柴窯技術一定要傳承下去,但是培養一個把樁師傅不是一年兩年的事,是要十年二十年,因此單靠私人瓷廠可能難以保障,國家應該多想點辦法,培養年輕人。”胡家旺說。

給傳統時尚 賦瓷器青春

“陶瓷也可以這麼新潮?”在景德鎮一處陶瓷展廳裡,除了可以看到常見的杯碗碟瓶之外,各種以瓷爲元素的創意產品吸引着年輕的遊客。用瓷做成的項鍊、耳環、手串飾品精美中透露着優雅,以青花花樣爲元素的手提包、靠墊、圍巾和手機殼等潮流感十足……“我們開發的以瓷爲主題的文化創意產品有1000多種。”36歲的景德鎮傳統青花瓷技藝市級非遺傳承人蔡文娟自豪地說。

蔡文娟的父輩大都從事制瓷工作,8年前她開始自己創業。“我希望能給傳統的青花瓷加入時尚感,能讓年輕人喜愛我們的陶瓷文化。”她的設計團隊全部是90後,年輕人的思路互相碰撞,產生火花。他們收集了不少老瓷片,本來是打算做研究用的,但是老瓷片上的圖案不是可以利用一下嗎?於是經過加工打磨,老瓷片變身爲項鍊等飾品,呈現出古典與時尚相融合的獨特裝飾效果,大受歡迎。

在今天的景德鎮,願意從事陶瓷行業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像蔡文娟一樣的“瓷二代”爲這一古老的行業注入青春的活力。長着一張娃娃臉呂雅婷4年前從國外留學歸來,接管了父親的陶瓷公司,她的團隊裡,廠長是1988年出生的,設計團隊裡最小的1998年出生。他們設計的玲瓏瓷不倒杯、旋轉杯、便攜式茶器等成爲網紅產品。“2019年我們開始網絡直播,網絡銷售快速增長。”呂雅婷說。

陶溪川陶瓷文化創意街區,一座座陶瓷老廠房經過改造,變成了充滿時尚氣息的陶瓷藝術作坊、博物館、咖啡館、酒店……許多年輕人在陶溪川展示銷售自己的創意陶瓷,人來人往,熱鬧非凡。從2016年開業時的55個攤位到現在1.5萬個創客報名,陶溪川每週都有近2000個攤位營業。“不管是從國外,還是從國內其他地區過來的藝術家和青年都很多,創業的熱情很高。”呂雅婷說。

隨着《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實施方案》正式印發,景德鎮制瓷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傳承千年的古老技藝煥發勃勃生機,“千年瓷都”大步走向新的未來。

本報記者 張 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