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碳市場啓動倒計時!新能源運營首先受益,機構投資者入場呼聲高

(原標題:全國市場啓動倒計時能源運營首先受益,八大高耗能行業企業成碳配額交易主體機構投資入場呼聲高)

早在2013年,北京上海湖北廣東深圳天津重慶七個碳交易試點市場就陸續開市。生態環境部數據顯示,截至今年3月,試點階段的碳市場共覆蓋20多個行業、近3000家重點排放企業,累計覆蓋4.4億噸碳排放量,累計成交金額約104.7億元。

去年舉辦的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國家主席習近平指出,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提出,“2021年要紮實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各項工作”。

在碳市場的啓動和“碳中和”、“碳達峰”的願景之下,各類投資風口不斷涌現,更有上市公司和投資機構抓緊佈局。隨着全國碳市場的啓動,有研究預測,2021年我國碳交易市場成交量或將達到2.5億噸,爲2020年各試點交易所交易總量的3倍,成交金額將達60億元。這意味着,參與碳交易的市場主體有望在其中獲益。

所謂碳交易,是一種爲促進全球溫室氣體減排,減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採用的市場機制。在該機制下,賣方可將自身多餘碳排放權出讓,買方則通過支付費用獲得賣方的排放權。

自2013年起,我國在七個試點地區陸續啓動碳排放交易市場;2017年,發改委印發《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方案(發電行業)》,計劃以發電行業爲突破口,推進全國碳市場建設。

2020年以來,全國碳市場建設進入快車道。今年年初,生態環境部審議通過《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並於今年2月正式實施。《辦法》規定了碳交易主體、碳配額的分配方式、交易標的、交易方式,並明確了國家核證自願減排量(CCER)來源是我國境內可再生能源、林業碳匯和甲烷利用等項目。6月22日,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正式發佈《關於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相關事項公告》稱,全國碳排放權交易機構負責組織開展全國碳排放權集中統一交易。碳排放配額(CEA)交易應當通過交易系統進行,可以採取協議轉讓、單向競價或者其他符合規定的方式,協議轉讓包括掛牌協議交易和大宗協議交易。

從國內市場看,碳交易標的有兩個:碳配額和CCER。安信證券環保行業分析師邵琳琳證券時報記者介紹,碳配額是政策制定者初始分配給企業的碳排放量,企業如果超出了政府給予的碳配額,就需要購買其他企業的碳配額,隨即形成了碳交易。“十四五”期間,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計劃納入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電力、航空八大高耗能行業,這些行業內的企業將成爲碳配額交易的主要市場主體。

CCER是通過實施項目削減溫室氣體而獲得的減排憑證。具體來說,CCER是指對我國境內可再生能源、林業碳匯、甲烷利用等項目的溫室氣體減排效果進行量化核證,並在國家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註冊登記系統中登記的溫室氣體減排量。能夠產生CCER的項目主要包括風電、光伏、水電、生物質發電等。

邵琳琳指出,企業對“節能減排目標”的完成情況是其在碳交易市場中能否獲利的關鍵。“只要企業努力完成自身的節能減排目標,即可通過‘將自己剩餘的可用指標出售給其他企業’的方式來獲利。同時,企業還可以主動通過發展可再生能源、林業碳匯、甲烷利用等項目從而獲得CCER,通過碳交易市場獲得額外收益。”

全國碳市場啓動之後,市場規模究竟有多大?邵琳琳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根據國家發改委的初步分析,如果按照八大行業來測算的話,那麼未來涉及碳排放交易的碳排放量將會達到每年30億到40億噸的規模。如果是僅僅以現貨交易,預計交易金額是每年12億到80億元。如果考慮到碳期貨和其他碳衍生品市場交易規模,碳交易市場規模將成倍地擴大。

在碳市場的啓動和“碳中和”、“碳達峰”的願景之下,各類投資風口不斷涌現,更有上市公司和投資機構抓緊佈局。

例如,3月29日,遠景科技集團與紅杉中國宣佈,共同成立總規模爲100億元人民幣的碳中和技術基金。同月,上市公司協鑫能科公告稱,擬和中金資本合作發起設立一隻以“碳中和”爲主題、基金總規模不超過100億的產業基金——中金協鑫碳中和產業投資基金(有限合夥)。

上市公司方面,中國聯通發佈《“碳達峰、碳中和”十四五行動計劃》,明確提出將通過建立健全碳數據管理體系、碳足跡管理體系、繪製重點用能設備碳足跡等措施,有序參與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豫能控股近日也表示,公司擬使用自有資金5000萬元出資設立全資子公司,立足全國重點涉碳行業,以碳資產管理、碳金融服務爲業務重點,打造碳資產託管平臺、碳市場諮詢服務平臺、碳金融服務平臺。

同時,銀行、信託、基金公司等金融機構也紛紛佈局碳中和領域綠色債券、綠色股票、綠色信貸等碳中和金融產品接連落地。同花順數據顯示,截至今年5月底,深交所和上交所累計發行的碳中和債券達到89只,發行規模合計達1046.4億元。

邵琳琳指出,全國碳市場啓動後,首先受益的是新能源運營板塊,比如風電、光伏、垃圾發電等細分行業,新能源運營企業可通過出售CCER而在原有的運營收益基礎之上獲得額外的收益。其次,新能源運營企業的效益通過碳交易得到提升後,有利於刺激新能源裝備行業的發展。隨之受益的還有支撐新能源技術發展的基礎產業,如新材料產業的發展,例如碳纖維材料在風電葉片當中的應用,使得風電的裝機容量規模可持續擴大,發電效率得到進一步提升。

邵琳琳認爲,隨着全國碳市場的日漸成熟,以及“碳中和”、“碳達峰”的深入推進,未來還將在更多的交易環節中有更多市場主體陸續加入,如碳登記結算、碳監測等環節,以及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電力、航空等領域都將納入碳配額交易的市場主體中;林業、可再生能源、垃圾、燃料轉型、工業氣體、逸散排放、能源效率、農業、製造業、碳捕集與儲存(CCS)、交通運輸領域等,都是可以產生CCER的市場主體。

事實上,在過去八年的碳交易試點中,每個試點地區的市場表現都不盡相同。在七個試點地區中,北京、上海、湖北、廣東和深圳碳市場表現較好,而天津和重慶碳市場表現較差。從試點開市以來的交易數據看,試點碳市場普遍經歷了前期碳價走低,後期價格回調的過程。

深圳排放權交易所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經歷了八年的試點運行,深圳碳市場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存在問題需要優化完善,一是當前深圳碳市場出現了配額過剩、價格無法反映市場真實需求等影響市場功能發揮的問題,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碳排放權交易機制促進節能減排、優化社會減排成本、實現資源有效配置等作用的發揮。二是未來減排空間愈加有限、減排要求愈加嚴格,深圳碳市場如何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促進城市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助推城市低碳經濟轉型發展,是深圳碳市場建設的當務之急。

隨着全國碳市場的不斷建設完善,交易品種和方式的不斷豐富,碳市場將有效發揮市場機制,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上述深圳排放權交易所相關負責人指出,首先從企業角度看,碳排放權交易制度可構建排放配額供求關係,繼而確定溫室氣體排放的市場價格,將企業的外部環境影響內生化,在激勵企業開展節能減排的同時,爲企業、金融機構提供穩定的價格信號,引導資金流向綠色低碳產業。

其次,基於碳配額、碳信用等碳資產的資金融通活動可爲企業的綠色低碳發展提供資金支持。碳金融的發展能夠完善節能減排投融資體系。在金融機構參與下,碳市場容量擴大、流動性加強,有助於未來我國探索有序地融入國際碳交易市場。

控排企業料“惜售”碳配額 機構投資者入場呼聲高

全國碳市場啓動在即,究竟要花多少錢來“買碳”,買賣能否活躍,成爲參與企業普遍關注的重點問題。

“控排企業以履約爲主且尚未引入機構投資者,全國碳市場啓動初期交易或不會太活躍。”上海碳交易市場主要設計者之一、上海市節能減排中心副總工程師齊康近日接受證券時報記者採訪時預測。

“啓動初期,沒有投資機構參與,且距離履約期尚有半年之際,漲跌幅限制預計不會觸及。”在齊康看來,全國碳市場啓動初期參與交易主體只有控排企業,對控排企業而言,只有多餘的碳配額纔會出售,目前很大程度上會惜售,“另一方面,目前電力供應較緊,電力企業碳配額可能會有缺口,如果有企業賣,買方會較活躍。”

“條件成熟後,會盡快將機構投資者納入交易。”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長賴曉明此前表示,機構投資人的投資主體行爲對全國碳市場的發展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賴曉明同時透露,明年開始或納入新的行業,增加全國碳市場的覆蓋行業範圍,“後續按照穩步推進的原則,成熟一個行業,納入一個行業”。據悉,“十四五”期間,除了首批納入的電力行業之外,其他7個重點排放行業(鋼鐵、有色、建材、石化、化工、造紙、航空)也將逐步納入全國碳市場,配額總量將超過50億噸。

全國碳市場定價方面,齊康預計,“可能會採取全國試點區域的平均價,大概率落在15元/噸至40元/噸之間。”

根據7個試點省市近期碳交易情況,北京價格最高,約爲70元至80元/噸;深圳最低,約爲10元至20元/噸,上海約爲40元/噸,其他幾個試點區域在20元至30元/噸。

全國碳排放配額交易以“每噸二氧化碳當量價格”爲計價單位,買賣申報量的最小變動計量爲1噸二氧化碳當量,申報價格的最小變動計量爲0.01元人民幣。

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6月22日在《關於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相關事項的公告》中透露,全國碳市場掛牌協議交易漲跌幅限制爲10%,大宗協議交易漲跌幅限制爲30%。

賴曉明此前在參加論壇時表示,全國碳市場總的原則是順利啓動,平穩運行,“不會像有些金融界人士想的那麼大的交易量,碳市場經過幾年試點,從試點情況看,國內碳交易總體規模較小。”

2013年以來,我國在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湖北、廣東、深圳七省市試點碳交易。截至目前,試點區域累計交易規模約100億元。

試點情況顯示,我國碳交易臨近履約期時,有缺口的企業會購買碳配額,導致成交量放大,其餘時間交易並不活躍。

在齊康看來,全國碳市場仍是一個小衆市場,交易規模無法與證券市場相比,“2200多家電力企業碳配額是40億噸,根據配額設計,每家企業最多隻需要在市場上購買20%的配額,再按照中位數估算,可供市場交易的碳配額也就三四億噸,即便按照40元/噸的價格,可供交易的規模也就160億元。”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按照配額發放規模計算,電力行業40億噸的配額發放總額,已超過歐盟和美國等區域碳市場,在全球20多個碳排放交易體系中居首位,成爲全球最大的碳交易現貨市場。

全國碳市場正式啓動後,如何提升市場活躍度或將提上議事日程。

全國碳市場啓動後,齊康預計將抓緊推進機構投資者入場,“全國碳市場的活躍度將大幅提升”。

碳配額有償發放被認爲是未來增加全國碳市場流動性的一大措施。“現在碳配額都是免費發放爲主,未來希望增加有償分配比例。”賴曉明此前表示,“有償分配已在歐洲市場上得到驗證,對市場流動性有促進作用”。

在齊康看來,配額有償分配未來將是趨勢,有償發放已成爲歐盟等國際碳成熟市場的普遍做法。

證券時報記者注意到,《關於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相關事項的公告》在介紹“單向競價”時提及“交易機構根據主管部門要求,組織開展配額有償發放,適用單向競價相關業務規定”。

據悉,上海和廣東等試點區域此前已探索碳配額的有償發放。其中,上海按照高碳比例確定有償發放比例,比如高碳能源佔比90%,第一次僅免費發放碳配額的92%,另外8%的配額需要到市場上購買或通過自身節能降碳解決。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海外市場經驗,碳遠期、碳期貨等也是大幅提升碳市場交易規模的措施之一。我國碳期貨市場也已啓動建設。證監會近日表示,爲配合碳現貨市場的發展進程,證監會積極指導廣州期貨交易所加快推進碳期貨市場的建設,完善碳排放權合約規則設計,在條件成熟時研究推出碳排放權相關的期貨品種。

證券時報記者獲悉,上海將籌建“中國國際碳交易大會”,爭取每年舉辦一次,努力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端峰會,使之成爲中國碳市場和上海的一張新名片,樹立上海國際碳交易中心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