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芯”至少到明年 半導體景氣週期下博弈加劇
面對缺芯的複雜局面,所有的預測都在動態變化,當前業內的共識是,芯片短缺至少會持續到明年,而半導體產業的結構性短缺將會是常態。
在各類業界大會上,缺芯也是必談的話題。6月9日,SEMI全球副總裁、中國區總裁居龍在南京世界半導體大會上談道:“現在有一個現象,只問交期不問價格,不計成本一定要拿到貨。目前半導體產能不足是全面性的,從最先進的節點到某些材料,甚至封裝測試的基板也短缺,顯示器也短缺。”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瞭解,一些芯片設計企業,因爲拿不到晶圓廠和封裝廠的產能排期,一直沒能流片,也有從業者表示,部分封裝廠只接2年後的訂單。
這一輪的特殊短缺問題從汽車廠停工開始“出圈”,前兩年汽車銷量下滑的情況下,晶圓廠的汽車相關訂單原本就在減少,因此相關產能(主要是中低端成熟產能)配置也在降低,疫情後產業鏈都在擔心需求下滑,也進一步掩蓋了產能問題。而隨後汽車、5G、雲計算、IoT等需求開始反彈,但是成熟產能本就不足,再加上貿易戰、囤貨等因素,連鎖反應後至今供需失衡。
根據諮詢公司AlixPartners統計,全球缺芯將導致2021年汽車製造商的營收損失11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7145億元),超過了此前610億美元的預期。產量方面,AlixPartners預測,今年全球汽車製造商的產量將減少390萬輛,大約佔到其預測的8460萬輛汽車總產量(2021年)的4.6%。
除了汽車行業,根據高盛報告,缺芯已經影響到產業鏈上的169個行業。從中也足見一顆小小芯片的重要性,因此,各國也在加大半導體產業的投資力度,建立本土的完整產業鏈。
產能訂單排到2023年半導體持續景氣
芯片短缺背後是產能供不應求,尤其是8英寸和12英寸的成熟產能。在今年一季度財報會上,臺積電總裁魏哲家表示,產能短缺將持續今年全年,並可能延續到2022年。
一位芯片公司高管則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現在去找一些晶圓廠要產能(排期),要排到2023年,即使主動漲價也買不到,因爲產能太緊張了,同時新報價的漲幅也不好預估。而晶圓廠本身也在調整產能,會砍掉一些利潤低一些的產品,保留高利潤的部分。”
不論是芯片製造還是封測環節,產能緊張之勢依舊兇猛,而產業“黑天鵝事件”還在頻頻出現。近期,由於東南亞疫情和中國臺灣地區疫情影響,半導體晶圓和封測產能愈發緊張。6月7日,半導體封測巨頭京元電子發佈最新公告稱,因疫情影響,基於對6月營收原預期及考量降載復工產出落後的前提估算下,預計對6月營收影響約30%-35%,對全年度財務業務應無重大影響。
一方面,下游終端廠商受到缺芯的嚴重影響,即使只有一款技術不復雜的芯片缺失,也無法量產出貨,以手機行業爲例,已經出現調低供應鏈供應的現象;另一方面半導體企業們迎來需求高漲的景氣階段,SEMI預測,到2022年,半導體行業將實現三年連續增長,迎來超級週期。
居龍表示,今年半導體漲勢繼續,預計會有15%-20%的增幅,“這個季度和下個季度極有可能達到20%的增幅,下半年會有一些放緩。今年半導體(市場規模)應該可以超過5000億美元。本來我們預測明年或者後年(達到5000億美元),但是今年就會到達這個新的里程碑。”
他具體談道,全球半導體制造商在2020-2024年將持續提高8英寸晶圓廠產能,預計增加95萬片/月,增幅17%,達到660萬片/月的歷史新紀錄,其中,2021年8英寸晶圓產能則由中國佔大多數,佔比爲18%;半導體設備市場總規模2020年達到約710億美元,預計2021年將躍升至900億美元,三個細分市場(WFE、Test、A&P)均實現20%以上的增長,2021年的增長將繼續受到數字化轉型的推動。
從企業層面看,不論是晶圓製造廠、IDM廠,還是汽車廠、零部件供應商,都在加速擴大產能。
全球半導體產業博弈加劇
在半導體產業規模增長的同時,大國之間的半導體競爭也更加激烈,芯片產業作爲國家綜合科技水平的體現,成爲全球核心經濟體的必爭之地。Strategy Analytics最新發布的研究報告《半導體短缺刺激全球和國家投資計劃》指出,半導體短缺推動了各國爲實現自給自足而進行的新一輪大規模投資。
該報告指出,汽車等細分市場的需求早於預期復甦、疫情驅動的需求、晶圓代工廠產能投資不足、庫存不足、雙重訂單和自然災害等一系列因素的共同作用導致了半導體短缺,促使許多國家展開大規模投資競賽,以確保供應。
一方面是直接投入鉅額資金吸引半導體企業在本國投資,在5月,美國、韓國、日本就密集發佈打造半導體產業鏈的新政,美國計劃投入520億美元,激進的韓國直接拋出了4500億美元,日本將擴大現有的18.4億美元基金規模,再加上去年歐洲提出的兩三年內投1450億歐元(約1766億美元),這四大區域的資金總額達到約6804億美元,而且數目還在繼續上升。
另一方面,美國還通過法律措施來強化美國半導體制造業,6月初,美國國會參議院通過《2021年美國創新與競爭法案》,據悉,該法案規劃資金達2500億美元(約16000億人民幣)。半導體產業研究機構芯謀研究指出,該法案是此前以中國爲目標的《無盡前沿法案》的替代修正案,是美國又一個針對競爭對手的重磅法案。
芯謀研究分析道,短期內產能在建設過程中就會對中國半導體產業產生重大影響。首先是全球設備產能緊張,價格上漲。甚至美國會“窗口指導”國際設備企業,收緊對中國的供應,優先供應美國新項目,國內項目在建設時會遇到設備漲價,甚至缺貨的可能;其次,芯片製造的國際人才供給會出現波動,爲國內企業海外引才造成麻煩。
芯謀研究進一步指出,由於美國芯片製造項目的啓動,其半導體產業環境大幅改善,有些國際企業會轉投美國市場,導致在中國的投入減少。此外,在中國的外企可能也會出現變化,它在中國的定位將從研發服務向售後支持轉變,國際企業在中國的技術溢出和人才培養貢獻將可能會減小。隨着進入美國的國際企業數目增多,美國可能會組建一個產業同盟,出臺技術標準,以此更加孤立中國。而鑑於中國的市場巨大,國際企業不得不兩頭押注,在公司內部可能會採用雙體系。
有不少芯片人士向記者表示,國內擁有巨大的市場,即使歐洲等地區在擴大半導體投資,他們的需求也遠不如中國,應該抓住市場優勢,強化本土半導體產業鏈,發揮核心製造企業的產業鏈帶動作用,並且吸引更多國際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