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財評:"金融大航海時代",中國面臨巨大機遇

當今世界,隨着新一輪信息科技革命孕育興起,人類開啓了全面競爭的“金融航海時代”。

金融是建立在信心和信息基礎上的特殊行業。中國擁有14億人口,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活躍發達的互聯網產業創造了海量數據和信息,是金融科技應用最廣泛、場景最多樣、數據最豐富的國家,網絡電商、移動支付走在世界前列。經過數十年不懈努力,已躍升爲數字經濟資源大國。實力爲證,在新一輪“金融大航海時代”的競爭中,中國有機會,並在一定程度上佔據先機

科技創新成爲驅動金融發展乘風破浪的“動力槳”。我們正處於金融躍遷的時代,對於一個國家或地區而言,金融科技基礎設施的完善程度將是未來的核心競爭力。正如高鐵高速公路的建造能力,推動了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四十多年奇蹟般的增長。現在數據作爲核心的經濟資源,蒐集、處理、應用數據的平臺已成爲基礎設施,這些金融科技基礎設施的完善程度將決定國家和地區的核心競爭力。

中國要打造適應未來社會的金融科技基礎設施,就必須解答誰來規劃、誰來建設、誰來運營、誰來應用等基本問題。政府可建立適應數字經濟發展的“規劃局”,對地區和國家的基礎設施進行全面規劃,平衡社會各方利益,制定公平公正的數據資源分配使用方案,讓金融基礎設施從規劃開始就具有正確的導向。當然,政府也不能包辦一切,要釐清政府市場職責邊界。在政策層面,政府制定建設標準和使用規範,是工程的“監理方”和“驗收者”;在實施方面,充分藉助各家市場機構和科技企業的專業經驗和優秀人才,又快又好地建設金融領域的“道路”和“橋樑”。此外,作爲管理社會核心經濟資源的平臺,金融科技基礎設施兼具經濟屬性和社會屬性,應由具有公信力公益性的機構管理,或採取“政府+市場”的方式運營,降低數據和信息的社會成本,消除“數據黑箱”。

正確的金融價值觀是金融創新揚帆遠航的“方向舵”。金融的核心功能是從跨時間、跨空間兩個維度來分配社會經濟資源,通過促進商品交換和跨時空投資,把生產要素資源分配給最需要且最善於利用它的生產個體,提高全社會的勞動生產率,讓每個百姓有更多的經濟生活選擇,讓未來的社會有更多的產品和服務可以供民衆消費,從而拓展整個社會的“帕累托最優邊界”和大衆的生活水平,這纔是金融應有的初心和使命。好的金融活動能夠擴大這個福利邊界,不好的金融活動是在這個邊界中自己分割一大塊,甚至縮小社會福利邊界。

科技創新向來都是雙刃劍”,如果只具備強大的專業技術能力卻沒有把它用在正確的方向上,社會最終會受損,而不是獲利。就像核能的開發利用,如果任其發展不進行管理,爆發核戰的社會後果將遠遠大於幾個核電站的商業收益。自然科技如此,金融科技也是如此。這需要所有金融從業者牢記金融的初心和使命,在金融大航海時代,用正確的價值觀來“把舵定航”。

數據治理和風險管理制度是“金融大航海時代”的“壓艙石”。當前數據已經成爲社會的核心經濟資源,我們要像對待覈能一樣,對數據的採集和使用懷有敬畏之心。首先,數據的採集一定要合法,遵循“合法授權”“最簡夠用”的原則。其次,數據的使用一定要合規,把握“徵信有資質”“數據要脫敏”的原則。

監管部門而言,既要防範風險,也不能因噎廢食,“一刀切”禁止一切創新業務。一方面,要以金融功能和風險實質監管取代機構名稱監管。比如設立嚴格的准入機制和要求持牌經營等。第二,要按照系統重要性的維度來監管,把握鼓勵金融創新和加強風險防範的平衡。比如隨着金融機構的不斷成長,一旦資金數額或客戶數量突破一定門檻,監管標準和合規要求就要及時提升,監管強度也要不斷加大。

總之,在這個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的“金融大航海時代”,中國面臨巨大的歷史機遇,一定程度上佔據了競爭先機。但我們要深刻認識到,金融創新興於技術,成於制度,科技創新是“槳”,金融價值觀是“舵”,風險管理制度是“壓艙石”。只有具備超越競爭者的遠見,把握好這些基本原則,中國的金融發展才能把先發優勢轉化爲最終的成功。

本文摘編自《中國金融雜誌》文章《範文仲:金融的未來之爭與中國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