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樓視丨蔡�P:新型城鎮化“新”在何處?

督促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下城市全面取消落戶限制,推動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上城市基本取消重點人羣落戶限制,促進農業轉移人口等非戶籍人口在城市便捷落戶;計劃改造城鎮老舊小區3.9萬個;6個試點城市未來將通過政策性租賃住房解決上百萬新市民安居問題……今年,作爲“兩新一重”建設的重要內容,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各項工作正全面展開。

新型城鎮化是又一輪基建大投資嗎?新型城鎮化“新”在何處?建設的核心是什麼?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蔡�P日前在接受人民網記者專訪時表示,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以人爲核心,而以人爲核心的具體體現就是以農民工及其家屬在城鎮落戶、成爲戶籍人口的城鎮化。而當前是推進這一進程的最好時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P。人民網初梓瑞 攝

以下爲專訪全文

人民網房產:在“雙循環”的新格局下,城鄉循環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蔡�P:當前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受到疫情影響,我們遇到了一些挑戰,比如有些農民工沒能外出,有些外出後發現就業市場不好又回到了農村

這個時候首先應強調鄉村振興戰略,特別是強調“產業興旺”這一條。也就是說,我們進一步地發展農村產業,包括農業、農產品加工業和其他的相關產業,給農民在家門口創造機會,讓他們保持收入增長。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也是一個機遇。

如果說過去的城鎮化是以大規模的農民工進城務工爲主而推動的城鎮化,那麼現在的新型城鎮化則是以人爲核心。而以人爲核心的具體體現就是農民工及其家屬在城鎮落戶、成爲戶籍人口。現在是最好的推進時期。

常住人口,也就是說不管戶口在哪裡,在一個地方居住半年以上就算這兒的人口。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現在我們已經是差不多60%了。戶籍人口的城鎮化率只有44%,也就是說中間有近16個百分點的差距。所以我們要繼續推進戶籍制度改革,讓農民工,特別是那些比較長期穩定在城鎮就業的農民工能夠成爲城市居民,這樣既能穩定動力供給,又能激發出龐大的消費潛力

人民網房產: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新型城鎮化建設”,並着重提到縣一級的城鎮化建設。這是否出於穩投資、保增長的需要?我國縣城城鎮化有哪些優勢

蔡�P:推動縣城城鎮化確實有穩投資、保增長的功能,但更應該把縣城城鎮化看做長期的一個戰略部署

我國現在發展較快的城市是直轄市和一線城市。但不能忽略的是,我國已有380多個縣級市,在這些縣級市之外還有近3000個縣級行政單位。從這個數字看,我國有着巨大的城鎮化潛力。

目前看來,我國很多縣級市規模都比較大,按照國際大城市標準,很多都屬於大城市。所以,推進縣城城鎮化既能拓展超大城市的輻射力,又能刺激其在經濟發展中發揮作用

但當前,中國的城鎮化發展還是相對滯後的。與我國收入水平接近的國家,其平均城鎮化水平爲66%,而我國是60.6%,仍存在近6個百分點的差距。

此外,在推進縣城城鎮化的過程中,還應積極轉變縣級政府職能,以更好地服務於人民,更好地推動縣域經濟、社會、文化全方位發展。

所以,推動縣城城鎮化反映出我們在政策制定時的獨特優勢,既能在短期內有效,又具有長期戰略思考。

人民網房產:不同城市擁有的資源不同,如何在推進新型城鎮化過程中,做到資源平衡?

蔡�P:在推進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戰略裡其實包含了這個問題。

城市擁有資源的差異表現在多個方面。首先,我們有地區差距、區域差距;其次,我們有城鄉差距。再有就是,居民之間享受基本公共服務上的差距。

這些我們都做了相應的戰略安排,也一直在實行區域平衡發展戰略。我們實行了像西部大開發、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新世紀的西部大開發等,戰略在不斷地升級。還有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中部崛起戰略。現在我們又確定了一些像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等不同的區域發展戰略。這些發展戰略的意圖都不侷限在一個地區的發展,而是帶動幾個不同區域的平衡發展,相互協調、相互促進。

這些戰略的制定和實施,最終目的就是要解決城市之間的不平衡。但由於城市的級別,在某種程度上確實也意味着資源佔有的差距。但要注意的是,我們應該真正把城市級別作爲規模經濟的聚集點,而不是把它作爲一個行政級別的單位,這樣才更有利於取得資源的平衡。

人民網房產:推進新型城鎮化的動力是什麼?以人爲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蔡�P:城鎮化和經濟發展是同一個過程,城鎮化本身有一個自身的動力。如果把全世界各個國家的人均GDP和城鎮化率畫一條線,很自然就是一個斜率向上的直線。

過去我們城鎮化的推動力,一個是城鎮的拉力,因爲它需要勞動力,產生了對新成長勞動力的需求;再一個是農村的推力,農村勞動力需要更高的收入,所以他們外出務工。在這種動力條件下形成的城鎮化,就是我們說的常住人口的城鎮化。在常住人口城鎮化當中,包括大約1.7億農民工。

但他們和城市居民不一樣的地方在於沒有戶口,導致基本公共服務不均等。由於農民工和城市戶籍人口相比存在差距,導致社會保障不穩定、就業不穩定。在這種情況下城市勞動力供給容易受到損失。

此外,由於社會保障不充分,外出務工羣體的消費就有後顧之憂。我們根據調查數據做過一個測算,如果給農民工戶口,讓其得到基本的公共服務,但不提高工資,他的消費依然可以提高27%,這可以說明,現在他們還會受到戶籍身份的約束,消費潛力沒有發揮出來。

新型城鎮化,就是以人爲核心,以人爲核心目前看就是以農民工的市民化爲核心。做到這一點,我們潛力就非常大。

人民網房產:新型城鎮化建設強調從空間的城鎮化向人口的城鎮化轉變。今年,深圳等人口淨流入增長較快的城市曾短期內出現房價過快上漲的現象。新型城鎮化是否會形成新一輪房價上漲的推手?

蔡�P:我們做過一些研究,發現很多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的提高,是由於改定義改出來的。比如有的超一線城市的區下面還有很多村,但是把村委會改名居委會後,儘管這些人就業沒變化、基本公共服務沒變化,但是戶籍變了,人口城鎮化率就提高了。還有縣改市、改區,這些都會起到這個作用。所以這類的城鎮化人羣和房價是沒有直接關係的。

但這類城鎮化沒有直接針對已經進了城的1.7億農民工,所以我認爲,城鎮化重點還是要關注怎麼解決真正的農民工的問題。

總的來說,農民工進城會產生新的需求。除了他自己的一般性消費之外,他會對城市建設、房產也會產生一定需求。但是不能指望農民工去買商品房。因此,配合着農民工的市民化,政府要保障他們“住有所居”,而住有所居的概念意味着可以變成政府基本公共服務的內涵。基本公共服務就是政府要買單

所以,保障性住房是未來容納農民工的主要途徑。農民工進城會對城市經濟發展有刺激,但不是簡單意義上的對房地產的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