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寡佔到平等 慈濟論壇共商如何邁向平等新世代

第八屆慈濟論壇在新店靜思堂盛大舉行。(慈濟基金會文史處)

青年貧窮、所得分配貧富兩極化,當前全球各地,不管在財富或是政治權力上的寡佔現象,已經越來越嚴重。這是衝突的來源,再惡化下去,就是戰爭的引爆,而「寡佔」就是「不平等」。11月11日到12日舉行的第八屆慈濟論壇在臺北新店靜思堂,以「邁向平等新世代」爲題,展開爲期兩天的專題演講與討論,直指當前我們面臨的險境,兩天議程包括線上觀看網路直播,逾萬人參與盛會,聆聽國內外學者專家針對社會公平議題所做專題報告。

兩天論壇,與會50位來自臺灣各領域與國際學者專家,進行了5場演說、6場專題研討會、4場慈濟主題論壇、5場青年論壇,總計發表了35篇論文,都圍繞當前臺灣與世界的不平等處境,就勞動、所得分配、青年貧窮、糧食、永續農業、綠色能源與公正轉型、現行組織治理等議題進行分析闡述並尋找解方。

受邀前來的學者專家,有國際馳名的柏克萊大學企業創新中心執行主任所羅門.達爾文(Solomon Darwin)、以色列國際人道組織全球執行長約坦.波利澤(Yotam Polizer)、知名律師既東吳大學法學院教授李念祖、中央大學土木系榮譽教授蔣偉寧、政大公行系特聘教授江明修、政大勞工研究所教授劉梅君、輔大社會系教授戴柏芬、臺大社會系教授黃克先、香港理工大學助理教授李鎮邦慢島生活公司負責人賴青松等,分享最新的實證研究、發表論文、提出觀點與方法。

在開幕式中,慈濟靜思精舍德豐曼師父代表證嚴上人致詞,證嚴上人表示,衆生平等、萬物有靈,我們應透徹地瞭解人人平等並善待一切衆生、這是佛陀指引我們的方向,也是我們要前往精進的菩薩道。

此次論壇合辦單位之一的臺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則指出,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有2項就是平等的追求,我們必須謹記,即使在進行社會轉型,也要不忘平等原則,因爲沒有平等,社會就不會和平。慈濟基金會執行長顏博文,致詞時特別強調,今日的危機就是明日的災難,如果忽略當前危機,未來就會有大災難。而聯合國第10項永續指標「降低不平等」,正是本屆慈濟論題主軸,他並請大家思考,假設有10個人住在100坪的房子,其中1人佔用了76坪,其他9個人只能使用24坪,這樣的不平等,就如同當前社會財富不均的狀態。而論壇的目的旨在透過探究問題所在,促進族羣、財富、工作等各方面的平等。

11日首場專題演說,主講人是柏克萊大學企業創新中心執行主任所羅門.達爾文(Solomon Darwin),他指出,當前企業生產的多數商品,販售對象都以富人爲思考,而忽略了全世界60億的貧窮人口。他進一步表示,企業若想永續發展,知識必須分享,且要確保創造出知識能夠持續進出流動、廣泛分享的制度和環境,如此,企業纔有永續發展的可能;也唯有如此,企業的成果才能與更多人分享,創造出平等的可能。

達爾文教授以電晶體技術爲例,二次大戰後經由SONY公司進一步發展,應用到收音機制作,讓全世界訊息可經由收音機傳送到各地,這就是最好的分享,同時也擴大了公司的獲利。

達爾文教授以其在印度爲窮人打造智慧村的經驗爲例,他曾引進科技公司資源到印度村落,提供村民技術、發想的機會,創造產品,成功改善了原來的貧困生活。

達爾文教授經由實證觀察指出,要消弭不平等,除了要創造知識分享與流通的環境之外,人們必須將財富的金字塔倒轉過來,讓財富、資源與底層多數人分享。並且建立「立方體社會」,創造出有良好關係、有意義的、穩定的、人人能夠成長、有所貢獻、多樣的社會。

不平等現象在世界各地幾乎無處不在,讓人遺憾,但沒有甚麼比得上手無寸鐵的人民無辜遭受戰火襲擊,來得讓人痛心!以色列國際人道組織全球執行長約坦.波利澤(Yotam Polizer)排除萬難,與論壇進行現場連線,他讓現場聽衆瞭解以巴戰火下,身爲援助團隊所感到的痛楚,他參與過敘利亞難民援救、成功協助受迫害的阿富汗人權鬥士平安離境、他們也與慈濟基金會合作協助烏克蘭難民,但10月7日發生的以巴戰火,卻讓他震驚到一時反應不過來。

約坦.波利澤有一位不斷爲以巴衝突爭取和平而努力的朋友,也在這場衝突中遭受綁架喪生;他也透過網路讓我們看到,戰火中倖存孩子所畫的圖畫:黑色火焰、紅色血跡、拿刀的恐怖分子、被殺的村民……,約坦.波利澤告訴我們,他們援助了60個國家,卻萬萬沒想到,自己國家境內也爆發了這麼可怕的戰爭和屠殺。

以巴持續的戰火讓數以萬計的無辜人民喪生、失去家園,他們不分宗教地爲孩童設立兒童安全避難空間,而孩子卻告訴他:「沒有一個地方是安全的」。約坦.波利澤沉痛地呼籲世人,世界正在經歷相當艱困的時刻,現在,烏克蘭、阿富汗、莫三比克、獅子山共和國,都還在經歷着戰爭,我們不能遺忘他們,而且我們應該積極建立一個可以平等相處、互相溝通的橋樑,消除因種族、宗教之別,所產生的仇恨,否則,衝突與災難永遠無法平息。

然而臺灣當前,不平等社會現象也越來越深刻,表現在勞動環境、財富分配、青年貧窮、居住不平等。政大勞工所劉梅君從人民所得稅的繳納、勞動環境中CEO與底層勞工所得的天差地遠,來檢視臺灣社會的不平等現況。她指出,根據勞動基金會統計,臺灣月薪所得3萬6千臺幣的人口超過了51%、而20歲到24歲者的平均工資則不到3萬臺幣、包括臺灣到底是「真缺工」還是「缺奴工」等真切的社會處境,劉梅君教授都做了最中肯的分析。

而普遍的青年貧窮問題,戴伯芬教授則指出其背後的制度問題,戴教授認爲,青年貧窮根源於學歷通膨、非典僱用制度,高房貸困境背後,存在着政府不去處理現有的兩百多萬空屋,卻一再透過公共政策鼓勵都更,坐視房價居高不下,這些制度上的缺陷,都加深、惡化了青年的貧窮。

面對氣候危機、淨零碳排目標,除了政策與產業的配合,生活的態度和習慣也必須改變,臺灣氣候聯盟秘書長彭啓明指出,儘管蔬食可以幫助大量減碳,但臺灣人食肉總量有逐年增高趨勢,且高居世界前33名。且越富者,食肉量就越高,就暖化問題而言,這也是不平等問題之一。

那麼如何建立平等社會?除了仰賴願做人民公僕的領導人、不向資本主義過度靠攏的社會制度、還可以仰賴哪些協助的力量?香港理工大學李鎮邦回溯慈濟基金會所做的努力,他指出,慈濟所做的,不是激進的社會革命,但它實踐了華人的傳統價值觀,當人富有了,就要有義務協助社會中辛苦生活的窮人,這是慈濟的教富濟貧;至於社會該做的事,若沒有人做,慈濟就做,做環保是如此、建立骨髓幹細胞中心也是如此,都是正義價值的實踐。

11、12日論壇,針對慈濟所做的努力,也就慈濟基金會在濟世與人文利他、國際化研究、女性化領導力等主題,做出精彩分享。慈濟基金會慈發處主任呂芳川主任,分享慈濟對於無家者的關懷與扶助、文史處主任賴睿伶則就慈濟基金會如何在128個國家開展慈善活動,分析助緣所在,指出成功的關鍵因素。慈濟基金會副執行長、哈佛大學FAS CAMLab特聘學者何日生,則以「圓形組織的平等與創新」發表專題演說,何日生提出的圓形組織運作是以慈濟志工的運作爲雛形、所提出的理想化組織運作模式。他進一步闡釋,慈濟志工之所能夠成功快速投入賑災行動,所體現的就是一個以愛爲信念核心、人人共責、人人都可以是中心點的圓形組織運作模式。他進一步探討如何將圓形組織,進一步擴大到政治組織、社會組織的運作,在治理層面上從強調善作出發,而非以防止惡而起點。圓形組織的善治理,很可能會是人類實踐平等、和平發展的一種有效可能。

11月12日論壇閉幕典禮,開幕式受邀發表演說的所羅門.達爾文代表柏克萊大學企業創新中心與慈濟科技大學、慈濟慈善基金會簽訂合作備忘錄,雙方將合作進行課程合作,期盼知識創新分享能從教育,紮根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