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週刊/四大證據! 北京撼動不了臺灣民主

文/田習如「臺灣香港化,是反服貿者心中的憂慮嗎?」答案是肯定的。進一步追問,「大家最擔心的還是以商逼政吧!」

3月30日,一場反服貿的凱道集會,號稱50萬人上街頭。有人說,「今天台灣人民會站出來,就是因爲這不光是經濟問題,還有政治因素在裡面,你不能把政治兩個字蓋起來,只是不斷告訴我經濟會變得多好。」

美國芝加哥大學國際政治學者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在3月發表一篇文章,他認爲中國持續強大,將使臺灣最終無法在政治上維持現狀,只好讓自己變成香港,成爲中國的一部分,然後儘量向北京爭取最大程度的自治。對這種預言的憂慮,就成了「反黑箱服貿」學運的一大動力。

臺灣的政治,會「香港化」嗎?以下四個指標是關鍵。 指標一:中國銀彈無法控制檯灣選舉

從1996年首次總統直選,中國就介入臺灣選舉,當時臺海飛彈試射,氣氛肅殺。但中共越威逼,臺灣人民越反彈,結果李登輝在四組候選人中獲得過半數支持。北京也被迫修改對臺路線,飛彈不成,改用銀彈。

一向挺綠的臺南市學甲區,是中國對臺契作採購蝨目魚重點對象,但上屆總統大選學甲人廢票率提高,當時受訪選民表現出「不敢投綠,但也不肯投藍」的心態,國民黨在學甲的得票率仍然大輸民進黨

指標二:親中媒體多半遭遇民間阻擋

標榜「親中愛臺」的旺旺中時集團董事長蔡衍明,從不掩飾其立場,然而《中國時報》的閱讀率在四大報中持續敬陪末座。蔡衍明原本試圖跨入有線電視系統,要買第二大系統臺的中嘉網路、與其他大亨聯手買臺灣壹傳媒,後來在民間「反媒體壟斷」運動的壓力下,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設下限制條件,阻擋了蔡衍明大肆購併臺灣媒體的企圖心。 因此,若臺灣媒體市場夠開放、政府能夠有效防止壟斷,讓網路媒體、獨立媒體有蓬勃的空間,讀者、觀衆有所選擇,就不必擔心臺灣原本的言論自由會受到威脅。 指標三:教育洗腦難敵資訊自由化

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長期進行一項臺灣認同趨勢調查,最顯著的變化就是,從2008年馬英九上任總統以來,認同自己是「臺灣人」的比率節節上升,竟從45%一路攀升至57%,超越了過去一向是主流的「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雙重認同比率,而「中國人」認同更低到微不足道的4%。 馬上任後,兩岸交流更加密切,卻反而加強了臺灣人意識。這是北京透過親中媒體、政客、商人、學者幫腔「洗腦」之下,仍然無法撼動的認同。 指標四:政客傾中仍須面對公民覺醒

臺灣民主正不斷遭到挑戰。東吳大學政治系主任黃秀端舉例,包括臺灣媒體自由度的國際評比在馬任內下滑,網路自由度在這次學運中,也發生像警察暴力驅離的影片放上YouTube後,立即連續因檢舉而被移除的事件。

北京控制不了臺灣選民的心,卻可能透過移民來稀釋臺灣的選票,就像西藏、新疆的大量漢人移民政策。 民主體制被威脅,要用更大的民主來面對。中研院社會副研究員吳介民認爲,臺灣與香港最大的不同,是「臺灣在受到中國因素影響前,已經是民主國家,」他說,這次學運,是年輕世代警戒中國在政治、經濟和社會面,對臺灣的影響,跟它產生抗衡,「這就是今天反服貿運動最重大的一個結果。」

從3月18日兩百名學生衝入國會議場,到30日50萬人和平上街聲援,這12天來的臺灣,歷經情緒反彈、理性思辨到溫柔理解,期待它和平落幕,促成政府改善不好的制度。這就是臺灣公民意識的力量展現,是面對中國政治企圖的最強大武器。如果這樣,臺灣政治還會「香港化」,那麼借用一句網友的愛用語,「大家洗洗睡了吧!(指多說無益)」

【 更多報導

林飛帆不知道....他發動的,其實是場世代鬥爭服貿惡果:大陸人狂買臺灣土地,再放高利貸吸金女人什麼時候開始老?點檸檬茶給她就知道!中西營養比一比:喝牛奶還是喝豆漿比較好?喜歡的人Line一直已讀不回,怎麼辦?

※ 精彩全文,詳見《商業週刊》。※ 本文由商業週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