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週刊》我問你答他偷聽 知識立刻變現金

「你如何分辨女人愛你的人還是愛你的錢?」這是亞洲富豪萬達集團董事長兒子王思聰,在「分答」回覆的問題,他用56秒語音回答,截至6月19日,光這個回答讓他淨賺新臺幣7萬3千元,平均1秒1,300元。

分答是5月15日,中國科學知識社羣果殼創辦人嵇曉華推出的新產品上線24天就宣稱獲得一億美元A輪融資,付費用戶逾百萬。分答打着「你睡着了,你的問題還在爲你賺錢」的口號橫空出世,連藝人章子怡汪峰也加入分答,更拉擡其聲勢

提問人、回答者都有賺頭

分答的平臺上分成提問者、回答者和旁聽者,回答者設定他回答問題的價碼,提問者付錢提問,若回答者在48小時內回答,則這筆錢歸於回答者,若回答者48小時內未回覆,這筆錢退予提問者。

回答形式爲60秒內的語音,第三者想偷聽,須支付人民幣1元(約合新臺幣5元),這些「偷聽費」最後由提問者和回答者拆帳,分答從雙方收入總和中抽成10%。

分答雖讓偷聽成了一門生意,但目前偷聽次數最高的答案仍由名人回答,擁有專業知識素人專家相較乏人問津,靠名人能夠吸引用戶多久,將是其未來能否成功的關鍵

類似的「偷聽商機」能否複製到臺灣?首先,臺灣的行動支付比率仍低,如何支付偷聽費等金流問題恐成一大障礙心元資本合夥人鄭博仁指出,「類似分答這類特別的使用情境我會在中國投資,因中國有足夠大的人羣願意接受這種用戶自制內容。」

其次,臺灣用戶在電腦手機的上網搜尋習慣皆相當成熟,不若中國仍有大量人口,不熟悉如何搜尋需要的資訊解答問題,因此臺灣較難出現分答這樣類型商業模式。

今年2月起,中國出現一連串包裝知識再販售的商業實驗,分答是目前最成功的一個。在資訊爆炸時代,知識價值待價而沽,人們購買知識的方式將推陳出新。

【 更多報導

精彩全文,詳見《商業週刊》。

※本文由商業週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