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錢景不明,政府還在眼睛業障重

國民黨立委串連發文酸蔡政府。(國民黨提供)

朝野肺炎疫情紓困應否發放現金而對立,雙方難免有各自政治利益的糾葛,但最主要還是對臺灣經濟衝擊的嚴重程度有不同的判斷,因而對該採行的對策產生歧見,媒體及社會大衆不需要從政治鬥爭角度出發,應持就事論事的態度。

藍營要求大規模發現金,可能讓綠營覺得太過超前、杞人憂天,但就像疫情發生之初,政府超前部署,斷然暫停大陸航班一般,若發現過當馬上恢復即可,好過萬一部署落後帶來巨大損失。同樣,經濟超前部署可防止經濟失速下墜,勝過萬一部署落後造成經濟崩跌、企業倒閉失業率驟增、犯罪率高漲、社會動盪,況且,若真超編了預算,會有不用的預算歸還國庫,不至於有太大損失。抗疫前景不明朗,以超前部署爲佳。

消費正處於緊縮當中

疫情在全球普遍惡化,各國際機構紛紛調降全球和主要國家的經濟成長預測國際貨幣基金(IMF)將全球今年的經濟成長率調降到-3%,對臺灣更降到-4%,引起國內一片譁然。政務委員龔明鑫認爲這是不可能的,因臺灣今年第1季成長率1.8%,第2季就算零成長,除非第3和第4季都低到-8%或-9%,否則不可能低到-4%。他認爲,亞洲開發銀行日前公佈的預測,臺灣由2.0%調降到1.8%,是比較可以接受的數據衡諸央行的最新預測1.9%、寶華綜合研究院的1.5%,國內景氣確實不需要那麼悲觀。近期無薪假人數雖然增加,但失業率3.7%,6月後估計約4%左右,不算嚴重。

然而,必須提醒政府,這次「疫情經濟」和過去的經濟衰退非常不同。亞銀公佈是在4月3日,寶華研究院是在3月25日,央行估計更是在3月19日,但疫情發展卻可謂一日數變,日本疫情是在最近才急遽惡化,隨後宣佈全國進入緊急狀態;美國和其他各國更激烈的管制,也都在這半個月內陸續推出,各種經濟預測的基礎其實可能都過於樂觀,臺灣也是在這1、2周內強化了管制,要求有陪酒的特殊行業全部關閉,各風景名勝、遊樂區夜市寺廟入園停車和羣聚要求控制在半數以內,消費正在進一步緊縮當中,難道不會進一步影響經濟?

只要問問鄰近的民生消費業者,都可發現他們正在遭受更大的衝擊:計程車駕駛表示,2月分業績已經只有往年的3成,3月分後更只有2成,因許多企業都改爲居家上班,搭乘計程車者巨幅減少。高雄六合夜市的營業額遽降8成,40個攤商決定暫時歇業,包括具高知名度的挺韓大將杏仁哥。連醫院也發生看診者大減,臺北市醫學中心居然以用藥可能缺貨爲由,將3個月的連續處方箋減成單月,增加病患看診次數來提高診療費收入。

財政寬裕可超前部署

百工百業都因顧客要減少接觸而減少消費時,經濟還維持正成長的可能性其實很低。雖說,製造業產品出口可以避免接觸,較不受疫情影響,但當全球主要市場都在負成長、所得減少時,期待他們對臺灣製造品的需求不會減少,甚至還奢望出口增加來抵銷臺灣服務業消費的減少,有可能嗎?製造業出口減少,可能需要幾個月才反映,不宜看到數據尚可就產生幻覺

若認清上述事實,再來思考發放現金一事,可能就比較務實。政府堅持發放現金將被儲蓄而不利刺激消費,又說在野黨堅持對年收入144萬元以內的人發放,是讓月入12萬元的「高收入」家庭拿補貼,太過分了。

然而,參考美國和泰國做法,在野黨的設計其實並不爲過,美國本次肺炎紓困中,現金主要發給年收入7.5萬美元以內者;若1家2位成年人工作,家庭年收入15萬美元以內者夫妻都可拿到1200美元(外加每位孩童500美元)。15萬美元是美國平均家庭年收入6萬美元的2.5倍;對照臺灣107年平均家庭可支配所得103.6萬元,加上平均6.5%的所得稅,還原爲年收入111萬元,144萬元的排富標準只有平均家庭收入的1.3倍,比美國的2.5倍要保守頗多。泰國人均生產只有臺灣的1/3,卻對所有工作者提供現金每月約新臺幣5000元,連續3個月,總額約2000億元新臺幣。

我們不希望走到這一步,但需做好準備。我國財政向來保守,財政相對寬裕,爲何不對「經濟病毒」超前部署,對政府服務的主人,也是預算的最終提供者「慷慨」些呢?紓困2.0預留了2000億元的加倍空間,可儘速規畫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