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易經來自古聖經:八卦──古中國的上帝知識(楊雨亭)

《易經來自古聖經 第二集:古中國的上帝知識》,作者:丁達剛,插畫:蔡欣蓓,出版日期:2023年10月,經銷:三民書局、露天電商。(楊雨亭提供)

繼2021年2月丁達剛出版《易經來自古聖經》首集,今年(2023)10月,又出版第二集《易經來自古聖經:八卦──古中國的上帝知識》,接續《易經來自古聖經》系列首集的觀點闡述。在首集的介紹中,筆者做爲導讀人如此說:「本書作者解讀(易經與聖經的關係)正不正確呢?是否是由於其基督徒信仰,先有一個圖像,再來把《易經》的卦辭與爻辭做『嵌入式』的解釋,而不免有『先射箭,再畫靶』的情形呢?回答這個問題,並非表面上地那麼單純。一方面這有待作者之後陸續出齊六十四卦對《聖經》的解讀,才能做出全面的觀照、覈對、思索與辯駁;另一方面,讀者不妨到本書作者丁達剛舉辦的『易經來自古聖經』的網路與教會說明班上聆聽與交流。」

丁達剛在出版《易經來自古聖經》首集以後,得到了來自許多方面的邀請與交流,以下他簡述其中過程:

「近3年來,收到許多讀者的迴應,包括在實體或線上的演講中,聽衆的迴應。幾乎都有類似的心情轉換過程:看到書名,立即的心裡反應是『穿鑿附會!』『怎麼可能?』,讀了兩章,便會驚訝於書中所提出的確鑿證據,而半信半疑。等讀完了全書,便深信不疑『易經來自古聖經』的可能性。最後只剩下一個問題:『你還解出了多少卦?』

最普遍的讀者提問是:『3千年前已有中西文化交流?』若答案是否定的,則周文王讀過古聖經的可能性極低。然而,近來考古學的諸多新發現,早已肯定中西文化交流在4千年前即已存在的事實,並可於青銅器的製作工藝找到一脈相承的證據。

大部分看完全書的讀者,都有『大爲震驚』的感動。有一位受人敬重的科技界大老,在電話中表達內心的震撼:『就好像愛因斯坦發現相對論!』有一位精通易經的老先生,讀完以後,淚流滿面,沉思良久。許多基督徒表示他們長期以來誤解了中國文化的精義,尤其是易經這本書,也有不少的易經研究者開始對聖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不再當之爲外來的文化。」以上經驗,彌足珍貴。

至於第二集的形式與內容是否能吸引原來「首集」的閱聽者繼續跟進,以及開拓更多的人產生興趣,將是對丁達剛更大的考驗。未來也將如登高山絕壁,第三集、第四集…,越來越難,而且漸次可以看出丁達剛的思想是否能夠形成完整的詮釋體系?

第二集說明周文王以「八卦」描述「摩西五經」中的發展情節。其中,「乾坤」揭示上帝的「創造」與「毀滅」,「坎離」敘述上帝帶領以色列人進入埃及「受轄制」與離開埃及「得自由」的過程,「震艮」見證了「盟約」與「律法」的設立,「巽兌」以獻祭諭示上帝的「揀選」與「恩典」,完整描繪出古聖經所表達的關鍵信息。

以下,簡說丁達剛的解析:

乾卦象天,創世起初,主角爲「龍」,乃是被蛇引誘而犯罪的逆天之人──亞當。乾卦第一爻:「初九:潛龍,勿用。」此時亞當尚未被造,初始的大地,靜候人類的誕生。第二爻:「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亞當被創造,出現在園中,大人爲上帝,教導着亞當得自神的性質、能力與使命。第三爻:「九三:君子終日干幹,夕惕若,厲,無咎。」君子亞當不分晝夜地辛勤地管理着伊甸園。第四爻:「九四:或躍在淵,無咎。」描繪夏娃欲逾越上帝所立的禁令「分別善惡樹的果子不可吃」,而如臨深淵。第五爻:「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亞當受夏娃勸誘食用善惡樹的果子,眼睛明亮,看見世上許多過去不明白之事,於是自以爲可與天同,卻又遇見上帝,教導亞當、夏娃犯罪以後離開伊甸園的生存之道以及人類再度獲得拯救的使命。第六爻:「上九:亢龍,有悔。」亞當與夏娃離開園子後,生養衆多,許多人犯罪累累,上帝后悔造人。第七爻:「用九:見羣龍無首,吉。」此時人類分別形成族裔,但是尚未出現領袖人物,仍以上帝爲首,是爲吉事,因爲一旦出現人羣的領袖,就將彼此征戰殺戮。

坤卦象地,記載上帝以洪水毀滅大地生靈,僅留諾亞一家以及衆動物。坤卦第一爻:「初六:履霜,堅冰至。」關於這5個字的詮釋,筆者稍事考查其他易經學者看法,多僅從字面解釋,與氣候變化有關,但與後續爻辭難接。丁達剛認爲係指向上帝定意以洪水毀滅世上罪惡。是否如此,筆者亦難判斷,但此說與後續爻辭可以銜接。第二爻:「六二:直、方、大,不習,無不利。」直、方、大描述方舟的建造規格,「不習,無不利」是所選各類動物一公一母,不重複,善加保存。此「不習,無不利」解讀,讀者或有疑問,但有易經學者說「不學習,也不會不利」,就莫知所云。丁達剛所說,可與前後爻辭呼應。第三爻:「六三:含章,可貞,或從王事,無成有終。」「含章,可貞」說明諾亞與方舟之事彰顯神的恩典,「或從王事,無成有終」是按神意而行,無有已意,終於成功。

《易經來自古聖經 第二集:古中國的上帝知識》,作者:丁達剛,插畫:蔡欣蓓,出版日期:2023年10月,經銷:三民書局、露天電商。(楊雨亭提供)

由於篇幅,筆者暫時介紹丁達剛以易經乾坤兩卦對照聖經創世紀的解說至此。《易經》歷經3千餘年,文字簡約,恐難以今義充分解釋,各代學者解讀也多不易爲一般人瞭解。筆者非易學專家,不敢隨意置喙,然初步思考,易經應與中國上古時期之描述天象、祭祀與人事有關。丁達剛兄受聖靈感動啓發,以聖經異象詮釋易經,其論述與中國文化中心思想「天人合一」一致。宋張載曰:「儒者因明致誠,因誠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學可以成聖,得天而未始遺人,《易》所謂不遺、不流、不過者也。」中國大陸學者黃子寧研究張載,說:「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可溯至顓頊之前,那時候的『天』是有人格有意志的『天神』,人們可以藉由巫的力量與天神溝通往來,『天人合一』的表現爲『神人以和』。後來隨着地上王權的加強,顓頊和堯兩次實行『絕地天通』:『乃命重黎,絕地天通。』(《尚書‧周書‧呂刑》)斷絕了地上生民與天神的通道,只有君王纔有資格和天神相溝通,自此以後,與天相通的權力成了地上王權的象徵。」又說:「夏代有所謂『有夏服天命』、『有夏多罪,天命殛之』的思想。」這部分的論述,亦與丁達剛的研究相合,且將「易經來自古聖經」的推論上升至5千年前中國古文明的發韌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