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專欄:龍城飛》叛逃 是政治上的需要──也談張憲義事件(一)

作者提供)

前言:民國77年(1988年)1月9日,中科院核研所副所長張憲義經由美國中央情報局協助全家叛逃美國,1月13日,蔣經國總統過世,不久,1月15日(一月中下旬,實際日期待確定),IAEA(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國際原子能總署官員偕美國國務院、國防部、中央情報局聯手突擊中科院核研所,強迫抽掉012館TRR(Taiwan Research Reactor-臺灣研究用核反應爐)中的重水,將020館用預拌混凝土灌漿,完全封閉中華民國核武研發設施。整個事件呈現出中華民國近20年來「秘密發展核武的悲哀歷史,絕對是一部美國中央情報局的浪漫英勇篇章,可以拍成電影,卻是中華民國的「國恥」。日後事件相關當事人等多數三緘其口,說話最多的反而是主角張憲義,其次是張憲義的同事賀立維,再來是研究這方面學者,如美國的Tim Weiner、David Albright、Corey Gay等,臺灣的學者鍾堅、習賢德陳凱琳等,在新聞方面,《新新聞》、《聯合報》、《中國時報》和《自由時報》等以及近年的網路報《上報》都有相當的報導,而值得注意的中央情報局的官員亦曾對此公開發言。比較完整的中文著作主要是爲2015年出版,中科院前核研所組長賀立維博士的《核彈MIT:一個尚未結束的故事》,以及2016年底出版,陳儀深教授(現爲國史館館長)的張憲義訪問錄《核彈!間諜?CIA》,這兩本書非常重要,但是共同的特點是花了相當多的篇幅宣揚作者的理念,而對於實際上當年中科院核武研發的具體進度和麪臨的問題說得太少,更沒有說明進行核爆與發展投擲載具的計劃,整個事情看來就是符合蔣經國一再強調的「我們有能力,但是我們不做」,其實是沒有可能做出來真正的核子武器,令人感到失望,因爲大陸上在那麼缺乏資源的狀況下卻有着非常好的成績。筆者認爲從這個角度看,相對來說,軍事建設以及艱苦作戰似乎不是國民黨的長處,而在經濟和文化方面明顯地有很好的優勢。筆者再探討這個事件,並不是從過去許多爭議性的「忠奸之辨」着手,而是覺得事件中不少地方頗有蹊蹺,值得「猜謎」。筆者認爲自己的嘗試與論點未必正確,而是拋磚引玉,歡迎有興趣的人們一起來研究雖然已經成爲歷史,然而仍然非常值得重新挖掘考古進行探討的「張憲義事件」。

筆者提出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方面以用提高讀者繼續閱讀的興趣,另一方面,筆者也嘗試提出自己的一些觀察。

第一,美國人當初採取過於激烈的手段到臺灣來公開親手拆毀中科院核研所核武研發設備,這樣的行爲充滿了囂張、誇耀、侮辱的宣示作用,對於當時中華民國負責工作的軍事單位和人員必然產生了強烈的刺痛和羞辱的感情,而且這種感覺直到今天在軍方和民間中也並未完全消散。那麼,美國人的動機是什麼?美國人爲什麼認爲他們擁有這樣的權力?被侮辱的國家和子民,難道就只能在綠卡的吸引下永遠地保持安靜嗎?雖然當年中華民國在處理核能研發上跨越了部分核武的界線,但是這並不是真正的秘密,幾乎是全世界這個行業的專家、媒體、政治人物以及諜報人員都知道的情形,這其實是國民黨方面蓄意讓世界都能看重中華民國和臺灣「也會有核武」的一種「作法」。筆者經過研讀由於張憲義事件引起的相關著作和報導,認爲臺灣一直沒有足夠的條件去發展出完整系列的核子武器與相應的反應爐、鈾、鈽原料、重水、核爆場所、軍事基地、核廢料處理以及培育出核能、核武方面的高級科學家。因此對於美國人當時習以爲常地、故意地以傲慢、粗暴的手法處理中科院核研所,筆者的感覺上是非常悲情的。因爲我們對發展核武事實上根本力不從心,美國人非常清楚這個狀況。就好像中華民國勉強做了一個像核武的玩具,就被侮辱地踢翻了,遭到嚴厲地叱責:「怎麼可以做這樣的東西!我們告訴你多少次了?這次絕不寬貸!」而此時張憲義得意地站在美國人的後面微笑,認爲他是拯救了臺灣和世界的和平。

由此,美國是否可以考慮有更細緻的溝通,要求臺灣方面在國際原子能總署和美國的觀察和檢查下主動地拆除設備?如果蔣經國在世,美國人是否仍然會如此行動?筆者認爲不會。美國公開拆毀中科院核研所核武研發設備,是美國對兩蔣以後的中華民國和臺灣的「下馬威」,充分展現出誰纔是真正的「主子」!由此對政局產生了寒蟬效應,讓臺灣人認識到所謂的中華民國或臺灣,今後只能是美國的一個從屬國(Client State),否則對岸可怕的中國共產黨馬上就要來了,嚇得臺灣老百姓腿都打抖,呼天搶地:「絕不能讓美國人走!」這在張憲義的思維,陳水扁總統憤慨地認爲自己只是「美國軍政府下的執行官」,以及川普上任美國總統以後,民進黨政府對美國「反中政策」完全配合的這些事情中,可以明顯看出美國對待臺灣的「上國」態度。而兩蔣時代是歷史的產物,中華民國是美國上一代政治人物對老中國的感情和責任,沒有了兩蔣,中華民國只剩下臺灣這個地緣政治,完全只有利用的價值。所以筆者認爲恢復中華民國的歷史觀和對中國的責任,具有讓臺灣「再次偉大」的深刻意義。

第二,張憲義書中敘述他抵達美國不久,蔣經國過世,美國在臺協會臺北辦事處(American Institute in Taiwan - AIT)處長丁大衛接見張憲義時說:「美國雷根總統有一封信給李登輝,希望臺灣能夠配合,執行雙方的限武協定(即拆除中科院核研所的相關設備,筆者按)」、「李登輝的人曾打電話聯繫雷根政府,希望尋求支持,我們這邊當然會支持他。」這說明了幕後的部分真相,李登輝當時非常需要美國人的支持,因此完全配合處理。在此,筆者注意到丁大衛和張憲義討論臺灣的政情時,二人坦誠交換意見,感覺上完全是以美國的立場與利益出發,也就是說,張憲義心目中所效忠的國家,是美國,而不是中華民國和臺灣。筆者並沒有要求張憲義一定要效忠中華民國,他可以有選擇,但是他的動機其實並不如他後來宣稱的那麼偉大,重要的是美國方面的決定,由他來執行。張憲義自己說:「離開臺灣的當下我根本不知道什麼是美國的紅線,我之所以離開臺灣,完全由美國決定。」這說明張憲義走得匆忙。

筆者推論張憲義事先應該不清楚蔣經國會這麼快過世,也不會知道中央情報局會粗暴地拆除中科院核研所設備,所以張憲義避談這一段,是合理的。有人認爲是張憲義氣死蔣經國,筆者認爲可能性不大。美國急忙把張憲義弄走,是有原因的,筆者認爲和中科院核研所的核武研發進度沒有直接關係。而是中央情報局要對中科院核研所動手,是爲了因應臺灣政局的可能變化。從而需要張憲義在美國國會和司法單位作證。而事實上,筆者認爲張憲義是作了「僞證」,因爲當時中科院核研所的核武發展並不成熟,也不可能找到合適的場所試爆。之所以需要張憲義「僞證」,說臺灣快要有原子彈了,是說服國際原子能總署和美國政府同意對臺灣採取直接動手的手段合法化。至於蔣經國一下子就走了,筆者適度懷疑蔣經國的突然死亡,應有「非疾病因素」,因爲蔣經國的榮總醫療團隊事先完全沒有警示。筆者在這裡留下一個「坎」,讓來日有機會和條件再來仔細地瞭解。

(作者提供)

第三,張憲義在其回憶錄中說到後蔣經國時代,浮現出代表軍方的郝柏村以及民進黨興起的政局不穩定問題。美國政府和中央情報局認爲臺灣必須由本省籍的李登輝接替兩蔣以後的國民黨政權,而掌握軍權的參謀總長郝柏村是有可能產生嚴重波折的一個變數。張憲義說他的「背叛」,主要是配合美國的對臺政策,拔高李登輝,將郝柏村的「氣焰壓下來」,但是仍然需要郝柏村以穩住軍方。後來的發展果然大致依照美國人的藍圖行走。這個情形,似乎指出張憲義的「叛逃」,拆除中科院核研所只是表面上的原因,真實的內情是美國急於掌握與指導臺灣政局。筆者認爲美國的計劃是要完全剷除外省人繼續當政的可能性,進一步破壞兩岸關係走向和解甚至統一的因素。張憲義強調他幫助了美國和李登輝相當程度地降低了郝柏村的影響力,張憲義相當自得他在這方面的「貢獻」。由於這本書必然經過中央情報局的審覈,這個部分就顯示得格外的重要,也就是說張憲義的叛逃,主要是政治上的需要。

筆者認爲至今張憲義並不清楚他實際上扮演了的角色和功能。從張憲義的談話過程中,筆者認爲張憲義並不是一個有足夠心眼的間諜,基本上他有善意,但是他的論述如果不是裝傻,也不只是自我合理化,就是太過技術人員的單方面想像,對於政治和間諜世界的真實狀況並未融入。因此美國中央情報局發現,再進一步提升張憲義的間諜功能是不可能的了。(待續)(龍城專欄每週一固定刊出)

(龍城飛,原名楊雨亭,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