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拜習針鋒相對 賴清德莫誤判(李正修)

美國總統拜登2日與中共總書記習近平通話。圖爲2022年11月14日,習近平在印尼巴峇島同拜登會晤。(新華社)

就在賴清德下月就任中華民國總統前夕,美國總統拜登2日與中共總書記習近平通話,兩人就俄烏戰爭、以哈衝突、南海等議題交換意見。白宮新聞稿特別提到,鑑於雙邊關係的複雜與緊張,領導人定期溝通是無可取代的,因此雙方同意「有需要的時候,會拿起電話交談」。

針對國人關心的臺海問題,拜登重申「一中政策」的立場與對雙邊關係的期待,更表達對維持臺海和平穩定重要性的堅定態度。習近平則強硬表態,認爲臺灣問題是中美關係第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希望美方將「不支持臺獨」落實到具體行動。

很顯然,雙方對何謂臺海和平穩定與該如何維持現狀的看法大相逕庭、甚至針鋒相對,都出自於各自政治盤算爲考量。兩位領導人都有爲臺海降溫、避免雙邊緊張關係升溫的默契,但難磨合的利益扞格也使得臺海現狀註定成爲兩強的競技場。拜登說雙方應推動合作、無意同中國發生衝突,不尋求「新冷戰」或「脫鉤」。然而,在習近平眼裡,美國打壓中國的高科技發展與發動貿易戰,甚至剝奪中國的正當發展權利,不正是另類「冷戰」嗎?

此外,雙方對各議題的不同看法也是導致兩國難爲雙邊關係設置「護欄」的主因。習近平就提到,「戰略認知問題是中美關係必須扣好的『第一粒鈕釦』,中美兩大國不能不來往、不打交道,更不能衝突對抗」。他的話等於挑明瞭雙方對於議題認知差距的盲點,意味着如果雙方若無法相向而行,最後必然會發生誤判彼此意圖的意外。

從美方資深官員在拜習通話前的談話內容可得知,拜習通話的目的是希望延續美中在舊金山峰會達成「維持溝通管道暢通、負責任地管理競爭並預防意外衝突」的共識,但仍不會改變當前的對中政策。換言之,華府雖無意願讓美中進入「新冷戰」,但仍密切關注且亟欲防堵北京對外擴張影響力與挑戰現行國際秩序的野心。

蔡英文政府雖照例感謝美方支持臺灣的一貫立場,卻必須深入解讀習近平的談話內容,畢竟中共對臺威脅是立即且明顯,賴清德不能再以自己的臺獨主張或僵化的「抗中保臺」意識形態,來看待520之後的臺海現狀與兩岸關係,光延續蔡英文路線或主張「和平四大支柱」還是不夠。

平心而論,大陸知名學者鄭永年說「中國人不懂且不理解美國」,民進黨何嘗不是?民進黨以自身觀點或政治利害來看待臺海現狀,往往得出極爲偏頗的結論,甚至將美國對臺承諾看成無堅不破的護身符,導致兩岸關係難有對話空間。

很顯然,美國在臺協會主席羅森伯格近期訪臺絕非臨時起意,而是美方平衡臺海的策略安排,更不是如同綠營錯誤解讀,是爲反制前總統馬英九的大陸行。羅森伯格此行不僅僅是單純的例行訪問,更可能負有了解賴清德的新政府國安人事安排與就職演說脈絡的任務。

美中共管臺海已成現在進行式,臺灣不能期望在兩強對抗獲利,更不能以爲可從「修昔底德陷阱」脫身,賴清德及民進黨該改變窠臼思維了,才能打開兩岸和平的機會之窗。(作者爲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家安全組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