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辯論會二打一 賴清德進退失據(林保淳)
2024年總統大選總統候選人辯論會,民進黨候選人賴清德遭國民黨候選人侯友宜、民衆黨候選人柯文哲夾攻,進退失據。(臺北市攝影記者聯誼會提供/黃世麒攝)
2024年總統大選最受矚目的三黨總統候選人「辯論會」,今日堂皇登場,3位候選人都竭心盡力,企圖在辯論場上壓倒對方,以搏取更多的票源,朝總統寶座上推進。
但是,辯論的勝負,究竟代表怎樣的意義?能夠影響到多少選民的投票意願,恐怕還是難以細論或估算的。
中國自古以來,就對「辯論」一事有過相當多的討論,尤其是戰國時期的「名家」,更無一不是辯論的高手,「白馬非馬」、「堅白石」之說,其中含藏的精準邏輯觀念,至今猶然令人津津樂道。
但是,卻有2種對「辯論」截然相反的認定。道家是認爲「辯無勝」的,觀點、立場,人各不同,單純言辭的交鋒,即使可以勉強分別出勝負優劣,但卻未必真能定出是非、分出黑白,因此,區別「辯論」的勝負,是根本無法影響大局的,這有何須耗神費事去「辯」?
但是,墨家卻持不同的看法,認爲「辯勝,當也」,就好像有人說這是一條牛,另有人說「不是牛」,不可能兩者俱真,也不可能兩者皆假,必定有一真、一假,所以,循名以責實,針對是與非加以辯論,誰對誰錯,就是非常分明的了。這也是爲何墨子還特別寫了《墨辯》一書,強調「辯」的重要性。
從邏輯學的角度來說,墨家顯然是遠較道家更嚴密的。但是,從辯論的成效而言,主要是訴諸人主觀的好惡感受的,即便對方明顯居於下風,邏輯失序,也未必能讓對方或同道者屈服,因而改弦易轍,改變其原有的觀感或觀念。
更進一層來說,世間事很多並非「選言命題」,如「這一物是或不是牛」這麼簡單就可以分判得出的。同一件事,從不同的角度、觀點出發,就可以能有極其複雜且不同的看法,並不是可以完全以是非對錯來衡量的。
「辯論」考驗的是口才與臨場反應,表面上訴諸理性的思辨,其實真正訴求的是情感的認同,同與己者就是對的,異於己的就是錯的,辯論可以區判出邏輯的的合理與否,卻往往很難動搖人原有主觀感受。
從這個角度來看,以目前專家所認定的幾乎已有高達80以上的人,心目中早已有了屬意的人選,能影響到頭票意願的,最多不過20%,而這20%的人,其實也未必對邏輯推理有多深入的瞭解,反而會會更在意於誰的話語纔是能真正讓自己有切身且深刻的感動的。因此,辯論場上,固然可以依邏輯推理分出優劣、勝負,但其影響力有多少,卻是非常值得懷疑的。
這次賴、侯、柯三人的辯論會,正可作如是觀。
雖說是「辯論」,也有「辯」也有「論」,但無論如何「辯」與「論」,都還是各說各話,「辯」是針對對方或媒體的質問,作若干的辯解與迴應,但所提的責難,幾乎全是早在媒體上已經討論過不知多少次的問題,如房地產違建(賴皮寮、凱旋院、新竹農地)、黑金、服貿、核電、社會住宅、防疫、高端等,這些問題當然就不免牽涉到個人誠信、人格的問題。
但點狀式的攻防,並沒有激起太大的火花,可以說是冷飯熱炒,沒有若何的新意。比較令人訝異的是,新近發生的「校園安全」問題,侯、柯兩人都未能當成攻擊重點,等於是讓賴清德空泛的「社會安全網2.0」逃過了一劫。
相關的這些議題,多半是在民進黨8年內或賴清德臺南市長任內發生的,因此,賴清德的辯解就比較難爲,除了宣稱是「假訊息」外,簡直是左支右絀,無法作有效迴應的。民進黨有太多的施政包袱,不是撇清,就是閃躲,如侯友宜有關「卡管案」的提問,賴清德就根本未作合理迴應,而將其推給校園內的聲音,而完全「忘記」了是他在行政院長任內發生的事。
三人議題攻防,很明顯的是「二打一」的勢態,侯、柯兩人主攻的對象都是賴清德,而侯的策略更清晰,不但鮮少質問柯文哲,甚至還趁機拉攏,除了贊同柯文哲的「聯合政府」、「內閣制」外,更對柯文哲一時的喉癢咳嗽哽咽,表示關切,並邀請柯文哲勇敢地與他站在一起,奮力「向前行」。
在「論」的方面,比「辯」稍微精彩,這點也與媒體提問的「做球」有關。中國時報拋出「中華民國憲法」的問題,三人都必須表態,而侯、柯基本上順勢而推,贊同「中華民國憲法」,理據充分;而賴清德則顯然被逼進牆腳,連現行的憲法都不予認同,推說是1947年的老舊憲法,已不符人民期待,但卻忽略了這才正是目前仍有效實施的法律。
柯文哲抨擊得相當有力,你賴清德既不認爲「中華民國憲法是臺灣的護國神山」,那你目前是在競選「臺灣共和國總統嗎」?賴清德幾次提到中華民國,都非加上「臺灣」兩字不可,即此可以看出,藍、白兩黨,理念雖是不盡相合,但擁護「中華民國」的信念,卻是完全一致的,而民進黨不過是假借「中華民國」的招牌,暗中偷渡其「臺獨」的主張而已。
中央社的提問,則顯然是「做球」給賴清德的,想來賴清德應該早就知道有此提問,那就是有關「中國介選」的問題。其實,這一問題本來就是衆議紛紜的,雖然有許多捕風捉影的訊息傳出,但都無確證,但中央社卻將其坐實爲真,擺明就是「送分題」。但賴清德的回答,除了將中國視爲「敵人」,牽拖侯、柯問題之外,全無應對方案,反倒是侯友宜鄭重表示,「反對一切境外勢力的介入」、柯文哲強調「從重處罰」,還不失具體而有效。
由此延伸而來,當然不免會提到兩岸關係。賴清德對兩岸關係的態度,當然不出意外的還是「反中」、「抗中」這一套,雖然也提出了「維持現狀」的話,這是侯、柯二人也贊同的,但是,賴清德沒有說清楚「現狀」是怎樣的「現狀」,反倒是侯友宜明白宣示,「絕對不是民進黨現在的現狀」,可以說是相當鏗鏘有力的。賴清德自詡他如果當選,將是兩岸風險最低的一組,從目前的「現狀」來說,如果還「維持」此一勢態,恐怕纔是兵兇戰危的導火線,不知賴清德是哪裡來的自信。
兩岸關係,侯友宜是強調「92共識」,但不贊同「一國兩制」的;柯文哲強調「走中間路線」,還是主張在和平、尊嚴下的「兩岸一家親」,賴清德反對「92共識」,就等於阻絕了兩岸和平協商的機會,這樣的「現狀」,可以維持多久,反倒成了一個大疑問。2024大選,其實賴清德所反對的「和平與戰爭的選擇」,恐怕還是重中之重,無可迴避的。
有關民進黨貪腐的問題,侯、柯都點名了新潮流,但賴清德完全否認,認爲這是「假訊息」,且聲稱3組人馬中,他是最清廉的,因爲唯有他沒有炒房、炒地。侯友宜以民間的「新潮流不倒,臺灣不會好」認知迴應,且指明賴清德是共犯結構之一,顯示出民進黨「自我認知良好」與民間觀感的差距,可惜沒有時間多舉例證。柯文哲的迴應,卻是最爲一針見血的,「黑幫的老大不必自己去做壞事」,足以完全戳破賴清德的自耀自誇。
校園安全的問題雖未有人提出討論,但延伸而來的「廢死」問題,是侯友宜提問,而且明確「反廢死」的,柯文哲則表明如果廢除死刑,就要加重刑期,「終身監禁」,倒也是一防杜犯罪的有效良方;但賴清德則不知所云的說半天,終究還是沒給一個明確的答案。
就整個辯論會來說,侯、柯二人的表現難分軒輊,都頗爲可圈可點,柯文哲最能針鋒相對,金句時現;而侯友宜要言不煩,直探核心,也讓人刮目相看;賴清德明顯處於捱打的局面,攻堅力既不足,多陳說民進黨一貫的思維,了無新意,且明顯進退失據,表現不符理想。
從單純辯論的角度來說,侯柯旗鼓相當,且能相互唱和,但賴清德就明顯是欲振乏力了。但是,如前所述,辯論的勝負,究竟真的能左右多少選票的流動,纔是最大的問題。目前賴清德民調仍高居第一,侯、柯如欲迎頭趕上,恐怕還是必須另外想方設法了。
(作者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退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