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論文門映照學界與社會沉淪(林保淳)

教育部提供的公文裡,總統蔡英文的論文題目跟國圖版完全不一樣(摘自林環牆臉書)

蔡英文的「論文門」事件,以及由此而衍生出的真假博士問題,從2019年開始發酵,雙方屢有攻防,但到底真相如何,至今糾結纏繞,甚至對簿公堂,仍然未能釐清。

儘管以林環牆、賀德芬、彭文正、童文薰爲主的學界、法界人士,積極蒐羅資料,三不五時就拋出所謂的「鐵證」,提供了相當多值得深入追究的疑點,力圖證明蔡英文就是沒撰寫完博士論文,且亦未曾取得過博士學位;但蔡英文陣營,始終以不變應萬變,堅守着「LSE認證」的關卡,以一敵百,推擋掉所有的質疑,且挾持着龐大的行政優勢,封阻了一切進一步澄清的路徑。

儘管蔡英文的施政,未必能獲得所有人的滿意,但無論如何,也是個經由民主程序選出來的國家領導人,面對如此嚴肅,不但攸關於自身清白,更牽涉到職位正當性的質疑,蔡英文從未對此有令人信服的解說,而僅僅是透過總統府發言人作千篇一律的解說,顯然是過於低估這件事的嚴重性了。

更何況其所祭出的「LSE認證」的擋箭牌,LSE既曾有過格達費兒子的醜聞,當然其所提出來的「認證」是否全無政治或賄買的嫌疑,就無法完全令人信服;而就若干文件所呈顯出來的缺漏以論,的確也不無可疑之處。面對如此嚴厲的指控,焉能泰然自若?

令人遺憾的是,不但身爲領導人,且曾經當過學者的蔡英文完全漠視學術的尊嚴,就是學術圈的學者也多數對此事漠不關心。從事發至今,足足已有兩年多之久,從未見有學術界的人敢於公開表態。支持蔡英文的學者,投鼠忌器,不願事體擴大,因此採取迴避的態度,已經讓人覺得有失格之嫌,而對蔡英文有所質疑的學者,竟然也退縮、緘默,不敢置之一詞,全無應有的道德勇氣,更是令人覺得不齒。

在整個論文門事態的發展過程中,有些問題是這些多數出身於博士的學者,一望而知是充滿破綻與矛盾的,就以日昨賀德芬教授所提出的證據而言,有哪一個博士在求職的時候,會將「論文」中的某一章節名稱,當成博士論文的題目來填寫的?如此違背常情的事,其中有無弊端,豈非是顯而易見的事?可是,有幾個學者敢於出面質疑?臺灣學者顧念身家,畏禍畏事,憚於維護學術的尊嚴,如此的學界,又如何能培養出真正優秀的人才?這簡直是學界的墮落了。

更可怪異的是,一般社會大衆,似也對政治人物的誠信問題,完全淡漠,臺灣已形成一個「理盲」的社會,意識形態遠遠較諸政治人物的能力和道德來得更重要。政治人物只要祭出「臺灣價值」,「愛臺灣」的口號高呼幾聲,就有許多盲目無知的羣衆聞風響應,就是連攸關於自家性命的高端疫苗的接種,都可以不顧一切,勇於犧牲;蔡英文的「論文門」事件,即便被證實爲造假,恐怕也都無損於其對蔡英文的支持程度。

蔡英文「論文門」未來的發展如何,目前尚難論定,或許會有水落石出的一日,也或許永遠就這麼渾沌模糊下去;但是,因循自保、懦弱退縮的學界,以及褊狹理盲,完全以意識形態爲最高標準的社會,從上到下,沆瀣沉淪,卻已是無可挽救的事實了。蔡英文領導下的臺灣,未來還會有什麼可能的發展?

(作者爲退休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