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亟待被重視的臺灣有聲產業(李學文)

(圖/中時新聞網資料照)

近日受邀擔任某新聞報導獎評審角色,負責學生組的Podcast音評類別,整個活動結束後,有一點讓我百思不解,包括平面類、長短視頻類、融媒體類、廣播Podcast音頻類等等總共多達800多件參賽作品,但其中音頻類作品數量可謂寥寥無幾,這與我所認知的國際數位聽覺內容潮流有些衝突。

我經常在本專欄分析國際數位匯流經濟的發展趨勢、目前的困境與未來的可能走向。從網路匯流到終端匯流、內容與應用服務匯流到新分流,最終將可能走向諸如車聯網應用或元宇宙等領域的新匯流。自從近年匯流終端創新遭遇瓶頸之後,緊接着,諸多內容應用今年也遭遇重大挫折。如Meta的裁員、 Netflix股價大跌等。數位經濟在此遇到亂流、失去明確方向,而新分流如AR/VR、物聯網及穿戴式終端等,目前尚無法完全填補匯流所失去的動能,原以爲諸如元宇宙、車聯網可帶出新興匯流方向,但事實證明,短期也不易竟其功。當我們環觀整個數位匯流發展地圖,似乎只有聽覺經濟仍屬於低度開發的市場,以下有幾個軌跡可循;

首先是亞馬遜於2020年底收購播客初創公司Wondery。近年來,亞馬遜一直專注於音檔形式的交易,此次收購僅存的幾家獨立Podcast之一的Wondery,是美國僅次於iHeartRadio、NPR和《紐約時報》,排名第4的Podcast出版商。

其次,臺灣習稱「播客」的Podcast,原是蘋果公司開發的一種媒體播放器,用於播放ITunes Store中的Podcast節目。2012年,蘋果公司將Apple Podcasts應用服務程式獨立出來,有別於之前Podcasts只是ITunes中的一個部分。而一直到了2021年5月,蘋果公司才正式推出Apple Podcasts付費訂閱制,這是繼Apple Music、Apple TV等服務後,Apple再一次包裝的付費訂閱服務。這新的「Apple Podcasts訂閱項目」是放在原本的免費內容上,讓內容創作者向付費用戶額外提供特選內容,包括無廣告內容、額外的限定內容、優先或獨家收聽最新Podcast系列等。讀者可以想想,爲何是這時間點推出。

再來是Spotify。Spotify於2021年11月宣佈收購有聲書服務和發行公司 Findaway,高調錶態進軍有聲書市場。今年在美首度推出有聲書服務,爲用戶提供串流音樂、Podcast以外的第三種音訊內容,初期讓美國用戶能夠造訪 Spotify編輯推薦的30萬本有聲書。該公司也計劃將這項服務擴展至美國以外其他市場,並運用演算法推薦有聲書。執行長Daniel指出,全球圖書市場估計約 1400億美元的規模,包括印刷書籍、電子書、有聲書,其中有聲書佔比僅6%~7%,但年成長率卻有20%。Spotify看好有聲書未來發展,透過收購Findaway取得進軍市場的入場券。

最後是英國《泰晤士報》根據德勤年度技術和媒體趨勢預測報告指出,美國目前是全球最大有聲書市場,到2023年,有聲書銷售收入將超過電子書。過去的確因爲一些現實因素曾阻礙有聲書銷售增長,但無線耳機的興起解決了這一問題,促進有聲書推廣。語音控制麥克風等技術方面的進步,也令收聽有聲書更爲便捷。

其實,仔細想想便可得知爲何聽覺是整個數位內容產業最容易被忽略及晚開發的市場。臺灣情況可能更爲嚴重。

一、在整個影視媒體前置作業、拍攝剪輯、視覺特效等製作流程中,音樂特效較偏最後環節,自然較容易因爲製作時間壓縮、預算壓縮而成爲被妥協的一環。

二、長期以來,特別是在臺灣,我們習於看着字幕欣賞電視電影,純粹用耳來吸收資訊,相對是比較少的觀影行爲。

三、我們長期將聲音視爲影視內容的附屬品,是依附於視覺內容而存在的,自然較不會將其視爲獨立的資訊傳播元素。

以上的國際趨勢及聽覺內容未來的前景,其實是兩年多前就有跡可循的,在目前國際影視動輒億來億去的基調下,發展臺灣自己的聲音內容產業也不失爲一個好的方向。

(作者爲科技媒體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