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ChatGPT上車後 對科技人文力的反思(李學文)

豪車品牌全部都擁有至少一片給乘客用的觸控螢幕,電動車更是螢幕大戰的主力。(示意圖/於模珉)

我有個好友是科技嚐鮮族,近日跟我抱怨車上的語音助理實在是太不好用了,不僅辨識準確度低,執行能力也十分差,實在像是一個爲了科技而科技的產品,很多時候車主只要動一下手指就能搞定的事,現要透過聲音來下指令,而且還是做不到位,實在無用又浪費。

這種無用的科技少嗎?「科技來自於人性」實在是史上最成功的一句推銷科技產品的話術,但真實情況是,科技來自於獲利的動機,有人性但沒有商業價值的科技根本沒人搭理,有「錢」景沒人性的科技倒是比比皆是。

大概好幾年前吧,Smart TV成爲消費電子業力推的一款科技產品,我服務的科技集團對於透過手勢來搖控電視覺得十分有搞頭,藉着手勢動作,很直覺地選擇頻道及調整電視機的音量,一舉改變了客廳消費者與電視機的互動模式,應該很有商機。

喜歡透過體驗來研究科技議題的我,當然會找個機會親自拜訪賣場的智慧電視。憑良心說,初次使用,的確對科技的進步感到驚豔,但10分鐘之後,我就覺得不對勁了。當手臂上上下下左左右右揮動了數十次後,肌肉的疲憊感油然而生,當下只想用回遙控器就好。是啊,前人如此有智慧將如此大動作的揮舞化約成一個簡單的手掌即能操作的遙控器,後人居然又將這種便利拿走,這樣做真符合人性?

沒有過太久,因爲手機觸控螢幕的便利,科技業者開始想把觸控技術運用到人手一臺的筆電。類似的道理,前人如此聰明將所有動作化約成在掌上可以操控的滑鼠,但又有很多「聰明人」想將其「化簡爲繁」,這背後的思維究竟真的是爲了人性?

其他的還有筆電的USB接埠距離、永遠不能同時容納幾個不同體積的隨身碟、主動向人索取垃圾的機器人、路由器衛士、增強信號的手機貼紙等等,不勝枚舉,只能說創意有餘、實用不足。

回到語音科技,它真的在車上只能是一個擺設嗎?對我而言,語音放在車上比起越做越大的車用觸控螢幕,可能還是一個更合理的應用情境。據媒體報導,2012年,馬斯克決定在Model S塞進17吋巨型觸控螢幕之後,正式宣告觸控螢幕軍備競賽開始。10年後的現在,全世界97%的市售新車都配備至少一塊觸控螢幕,美國市場,1/4新車配備11吋以上觸控螢幕;豪車品牌全部都擁有至少一片給乘客用的觸控螢幕,電動車更是螢幕大戰的主力。問題是,眼球注意力放在更多的螢幕上,難道不影響安全嗎?

我認爲,假設車用語音系統更符合車用情境,做不到位,解決之道還是在於如何精進技術、提升其辨識準確度和理解能力,而不是反其道而行,將腦筋動到影響行車安全的眼球上。

最新產業訊息是,爲了改善這個弱點,賓士找上微軟來一場跨界合作,將ChatGPT整合至自身的車載系統,這也是ChatGPT首次進入車用領域,透過大型語言模型,讓車內語音助理可以達成自然對話,並回答覆雜問題。有了ChatGPT這個超級幫手,賓士的車內聲控體驗也許有機會帶給車主全然不同的體驗,創造更大的價值。當然啦,這個合作纔開始,還需要時間去驗證其效果,但是,傳統車廠的科技人文力遠超過汽車科技新創的案例,卻再添一樁。

科技產業集結的通常都是十分優秀的專業人士,我百思不解,爲何他們會提出如此多反人性的科技產品?思前想後,只有一個結論─他們太過癡迷於技術的創新應用,卻沒有將其專才用於解決現階段科技產品的困境。祖克柏領導的Meta公司就是一個案例,社羣媒體出了問題,Meta不是專注在改善它的缺點,而是提出一個生態根本尚不成熟的元宇宙,好在祖克柏現已回頭專注他的本業。

科技產業是該好好向傳統產業學習什麼是「科技人文力」了。

(作者爲科技媒體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