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歐盟重返印太的國際戰略觀察(洪奇昌)

歐盟國家一面強調與中國對話、交流與合作,但也反對單方面破壞和平的戰爭,以及干預自由貿易的保護補貼政策。(路透)

日前傳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5月初將出訪歐洲,與法國、匈牙利、塞爾維亞等國領導人會面。然而歐盟與中國的緊張卻逐步升溫,歐洲議會4月23日通過禁止銷售強迫勞動產品法案,被外界認爲劍指中國在新疆生產的太陽能板;23日歐盟對中國安檢設備公司同方威視在波蘭、荷蘭的子公司進行突襲檢查,24日又啓動對中國醫療採購的調查。自2023年10月歐盟對中國電動車補貼進行調查,雙邊頻繁出現貿易磨擦,歐盟對中國在安全與經濟議題有越來越多直接批評與作爲。

梳理近年歐洲與中國關係,2017年美國發布「國家安全戰略」,重新定位美中關係轉爲戰略競爭對手;2019年3月歐盟公佈《歐中戰略展望》也調整對中關係,稱中國爲「合作伙伴、競爭者和系統性對手」。2021年4月19日歐盟部長理事會通過《歐盟印太合作戰略決議》,明確指出歐盟在印太區域具有重大利益,展現對區域穩定、安全、繁榮與永續發展做出貢獻的責任,並強調「以規則爲基礎的國際秩序」下的自由貿易。

歐盟與英國重返印太,調整對中國戰略,不僅是基於經濟發展,也有國家安全考量。2023年3月13日英國發布《國安、防務、發展與外交政策綜合評估》報告,將2021年版報告指出中國構成英國與國際秩序各領域的「系統性挑戰」,提升爲「劃時代與系統性挑戰」。2023年5月20日廣島G7峰會聯合聲明指出,將加強抵禦中國「經濟脅迫」手段,並對中國持續升高的軍事與經濟安全威脅採取行動;這代表「去風險」而非「脫鉤」,不再只是美國的對中經濟策略,也是G7成員國的共同戰略。

與美國對中關係的態度與作爲類似,歐盟國家一面強調與中國對話、交流與合作,但也一面直接地提出對中國的要求,反對單方面破壞和平的戰爭,以及干預自由貿易的保護補貼政策。4月16日德國總理蕭茲二度訪問中國,兩國期待加強關鍵領域的高層對話與合作,而蕭茲會見習近平時指出中國仍是德國與歐洲重要的貿易伙伴,但公平競爭則是重要的條件;也要求中國聯繫俄羅斯並敦促普丁放棄軍事行動結束俄烏戰爭。4月19日G7外長會議聲明更明確要求,中國應停止向俄羅斯提供用於軍事發展的資金與武器設備。

歐盟與G7對中國的外交措辭與舉措雖日趨強硬,但歐盟對中國的態度並非鐵板一塊,主張對中國強硬的正反兩方,皆理解歐洲市場對中國高度的經濟依賴。2020-2023年中國都是歐盟第一大進口國(比重佔20.4%-22.4%)、第三大出口國(8.8%-10.9%),2022年歐盟自中國進口6564億美元,出口2395億,貿易逆差高達4169億美元。主張對中強硬者考量經濟利益與安全,應對中國進行「去風險」,仍有國家基於國內消費與生產市場需要,難以輕易降低中國經濟的依賴。

此種既是合作伙伴,又是貿易競爭者及系統性對手的矛盾,不僅是對歐洲國家的難題,也是中國「大國外交」的挑戰。2021、2022年波羅的海三國陸續退出「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後,原有單靠經濟往來構成的合作機制已非中國外交的萬靈丹,針對歐洲各國對自身地緣戰略的需要,中國應思索如何扮演積極角色,迴應國際對俄烏戰爭和平落幕的期待;歐盟積極參與印太事務之時,中國也必須負起維持區域和平穩定的責任。

G7峰會2021-2023連續3年在聯合聲明指出:「臺灣海峽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它對國際社會的安全與繁榮不可或缺。」臺海和平亦對中國發展不可或缺,也是國際共同利益,而臺灣也願意爲區域穩定、全球繁榮貢獻一己之力。準總統賴清德25日表示:「臺灣作爲區域負責任的一員,同時跟國際社會合作,維護區域的和平穩定與繁榮,本身對國際社會包括對中國在內,就是一個善意。」期盼北京當局與臺灣新政府展開對話,不僅促進兩岸關係發展,也向國際釋出和平訊號,展現大國外交高度及控管風險負責任的態度。

(作者爲前海基會董事長,大同集團福華電子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