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中共以大國戰略包裹臺灣問題(洪奇昌)

中共二十大16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見圖),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向大會報告。(新華社)

中共二十大是習近平打破兩屆任期制、進入終身制總書記及國家主席的起點。從習近平二十大報告中,我們首先可以從其章節理路觀察出中共二十大期間的政策核心與優先議程。第二,我們可觀察到中共是如何將臺灣問題包裹在其總體戰略架構之中。第三,比較口頭報告和全文文本,我們可以觀察出習近平未來對臺工作的議程重點。

第一,二十大報告全篇圍繞着第三節「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此一核心命題展開。口頭報告前兩節爲總結習近平十八大、十九大期間的工作成果,繼而在第三節至第十二節闡述包含:「經濟發展」、「科技人才與創新」、「人民民主」、「依法治國」、「文化自信」、「民生福祉」、「人民生活品質」、「綠色發展」、「國家與社會維穩」、「國防軍隊現代化」等體現「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中國式現代化」工作方向。總體政治報告理路反映出,現階段中共中央仍以自身發展、強國策略爲優先,由內而外的政策議程。

第二,「中國式現代化」既是中共內政戰略,也是其外交和兩岸戰略。習近平在二十大報告中強調「中國式現代化」爲人類實現現代化提供了新的選擇,「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爲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爲人類和平與發展崇高事業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換句話說,二十大報告中所提及的工作目標,既是要解決當前中國社會所面對的問題,更是要向世界範圍內展現,中國更有能力解決西方社會數十年來嘗試處理卻未妥善解決的課題。

在美中競爭的大棋局中,美國《2022年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再次點名「中國代表着對全球秩序的最大挑戰」,報告認爲「如果美國希望保持其全球影響力,就必須贏得與中國這個超級大國的經濟軍備競賽。」在此情勢下,如果習近平能夠透過國內改革的實踐向世界證明「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的優越性,那麼中國就不僅有可能爭取到更多的國際盟友、並以之與美國展開下一階段的競爭;更有可能在中國國力崛起而美國影響力相對衰退的過程中,爲中國統一臺灣的目標進一步掃除國際政治上的障礙。

第三,對臺工作仍以和統爲方針,但更強調「反外力介入」、「反獨」。二十大口頭報告相對於完整文本,省略了兩段關於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深化兩岸融合發展、促進心靈契合的文字。以較多文字闡述「反獨」與「反外部勢力介入」。值得注意的是,習近平在闡述「絕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而武力「針對的是外部勢力干涉和極少數『臺獨』分裂分子及其分裂活動。」的論述中,特別將「外部勢力介入」放在「臺獨」之前。由此可見,未來中共對臺工作會更強調防範外部勢力介入臺海情勢。

有鑑於中共對臺進行國際圍堵的力度,我們非常清楚臺海安全情勢議題是美中大國戰略關係重要的一環,對此強國競爭及對立、臺灣的自主性有限。面對可能的安全風險,面對國際社會對臺灣的支持,可能會因美中影響力的變化和各國國家利益考量而有消長,臺灣需要更充分地健全自主安全防衛能力與全民危機意識。但也誠如總統府迴應二十大報告時所強調「臺灣的立場很堅定,國土主權不退讓、民主自由不妥協、兵戎相見絕對不是兩岸選項,這是臺灣人民的共識。」我們既要堅持「備戰但不求戰」的戰略定力,更必須把握創造兩岸可能的對話契機;「在理性、平等及相互尊重之下,我們也願意和北京當局,尋找雙方可以接受,維持臺海和平穩定的方法。」維持臺海及區域的和平穩定是兩岸的共同責任。

(作者爲臺灣產經建研社理事長、海基會前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