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名留學生“愛國自白”:出國以後感覺更愛國

信號 REI800

功能介紹 中國人瞭解海外旅遊,投資,移民,留學的最佳資訊窗口

【新朋友】點上方藍字“海外置業”關注

如有疑問,請加管理者微信號:wwl1860

據《環球時報》報道 曾在中國引起很大爭議的日本青年加藤嘉一近日在日本媒體談了他留學美國(房源)的一大感受——中國留美學生愛國心增強,並試圖找到其中的原因

加藤24日在日本《鑽石週刊》撰文稱,赴美留學生對中國體制越發自信,就連斯坦福大學(房源)政治學者弗蘭西斯·福山都對他說:“20年前,美國的中國留學生信奉包括自由主義在內的美國製度和價值觀,並且爲此癡迷。但如今時代變了。隨着這些年中國經濟發展,最近中國留學生對國家體制和發展模式的自信越發增強。”對國外學者和加藤關注到的這一現象,《環球時報》調查、採訪了10名在美留學生,同加藤在文章中多字母“E”、“Z”等代替中國學生姓名的做法一樣,大多數學生也願意以學校字母代替姓名,談他們內心的感受。“在美國待得久了,人就會更客觀”加藤嘉一在《鑽石週刊》發表的文章題目爲《中國留美學生愛國心增強的原因》。文章稱,在美國,每3名外國留學生中就有1人持中國護照,很多美國名牌大學教室內“充分體現出中國留學生的影響力”。加藤在文章中援引了美國一家教育雜誌記者的感嘆:“不斷增加的中國留學生規模正改變着美國高校教室和授課的結構。有時上經濟學課的學生幾乎都是中國人。人數衆多而且都很年輕。”加藤曾留學於北京大學,2012年8月到美國留學後,他觀察到中國留學生的這一特點。他認爲,大量中國留學生總體上對美國的自由民主主義、法治主義和學術自由持贊同觀點,“這些制度和價值觀也是美國能夠吸引全球優秀人才的主要原因”,但讓他驚奇的是,最近,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在留學美國後表現出更強的“愛國心”。比如,攻讀國際關係專業的21歲中國女學生Z說:“美國的自由和民主主義容易誘惑年輕人,但我想即使對此懷有敬意,也必須時刻保持頭腦清醒。中國實行美國的民主體制不現實。我們還是走自己的路好。”加藤認爲,持這種觀點的許多人對美國表現出競爭和對抗意識。就加藤的文章和他的觀察,受《環球時報》之託,正在美國參加活動的中國與全球化智庫執行秘書長苗綠,以及一名曾就讀北京大學國際經濟系、已在美生活19年的“70後”,於25日和26日分別與10名中國留學生進行了交流。美國中西部某大學本科在校留學生“ZX”,“90後”。ZX說,在美國生活幾年後,不會像以前那樣盲目崇拜美國或一味批評中國,看得多了,人就會更客觀。ZX還提到文化同感是留學生愛國心增強的原因之一,他說:“離開祖國離開家才發現,其實我們從根本上來講都有一顆中國心,都根深蒂固地被中國的文化和傳統影響着,以前在國內,大家都很相似,並不會察覺,但離開後才深深體會到我們骨子裡面中國的文化、理念與價值觀,也更加珍惜祖國給我們的歸宿感。”還有中國留學生認爲,過去十年,中國的外交實力提升了,同時,在國外體會最真切的是經濟發展,有的美國人說“中國人有錢啊”。對此,中國與全球化智庫主任王輝耀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老一代赴美留學生經歷過中國改革開放前後的比較,對歷史時代有整體感,也有使命感,通常更喜歡探討國家民族的發展。相對來說,隨着這些年國內經濟發展,以及新一代留學生多爲獨生子女,家庭條件比較優越,他們出國後,國內外社會的反差和衝擊,尤其是物質反差衝擊遠遠小於改革開放初期。2008年經濟危機後,很多人選擇回國發展。王輝耀認爲,這些因素決定了這代留學生對中國發展模式更自信。但長遠來看,今天新一代的留學浪潮是大衆留學,改革開放前20年出去的留學生是相對精英化的一批人。王輝耀說,根據目前的統計,大部分博士畢業生還是留在海外,特別是美國,他們對中國的看法其實非常重要,也更值得關注。

“出國後的確更加愛國”“我非常認可出國後更加愛國這一觀點。”深有同感的是芝加哥(房源)大學留學生“ZH”,共產黨員,“80後”。ZH說,在美國學習生活期間,深切體會到真正瞭解中國的政治體制和具體國情的美國人少之又少,所以他只會與對中國有一定了解的美國人進行中國政治體制的討論,否則會空費口舌,因爲對方常常會受西方媒體主流宣傳影響,站在自由民主的“價值觀高地”先入爲主地評判中國的體制。相對來講,他願意和美國人在商業和經濟領域討論,“彼此都更專業”。ZH說,感覺美國在醫療、城市基礎建設、公共交通體系等方面並不完美。更重要的是,在求學和求職的過程中,越來越迫切地意識到個人能力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祖國的經濟騰飛,作爲中國人在美國發展會失去很多機會,比如投資銀行不會要那麼多講中文、瞭解中國市場和客戶的員工,基金公司不會需要研究中國公司股票的研究員,跨國公司不會需要管理中國市場的經理人。ZH說,中國不完美,但不完美的地方都是改進和發展的空間,是自己未來可以做出貢獻的大舞臺。ZH還提到一句“題外話”,他說,在與很多留美學習和工作的中國朋友交流中,很多黨員表現出對組織很高的認同感,但大家的一個同感是:海外的黨員與組織的聯繫太少了。ZH說,流失掉海外素質較高、政治過硬的黨員,真的非常可惜。25歲的女生HF本科就讀於美國名校,現爲哈佛大學研究生,公共政策和法律專業。HF說:“確實在國外待久了愛國心會增長。在國內時我們有時爲美化國外而醜化國內,只看到國外好的方面,對比國內不好的方面,而出國後通過比較發現國外的侷限性和反面。”現在,HF擔心的是中國的經濟轉型問題。美國某著名州立大學的“90後”本科在讀留學生說,他平時不會跟美國老師或同學探討“中美兩國哪個制度更好”的話題,因爲他認爲“畢竟角度不同、文化不同、生活經歷不同,只能說時間會證明一切”。談到加藤提到的“中國留學生愛國心增強”,他認爲,一方面“距離產生美”,另一方面,即使美國再美好,中國學生總是會受到不同語言,不同思維邏輯,不同喜好的影響。美國丹佛(房源)大學的陳宇涵是個“90後”留學生,她說:“除了 愛國心 ,我更願意說 懂得珍惜 。俗話說,對越親的人,我們更容易責怪他們,對國家亦是如此吧。出國之後,很多留學生髮現,身在異國他鄉,總是少了份在家的愜意與自在。這也是爲什麼很多留學生回國後更珍惜國內生活的原因吧,因爲懂得在異國生活的艱辛與無奈,纔會對祖國愛得更深沉。”1987年出生的NY,是紐約(房源)大學經濟學女研究生,本科就讀國內知名高校理科。談到加藤提到的中國留學生“愛國心”增強,NY表示,儘管她準備留在美國發展,但對祖國的熱愛和感情一直都沒變。她接觸到的美國人對中國現行體制下的老百姓生活很感興趣,她也會和美國人討論美國的自由和民主。有的美國人認爲中國創新還不夠,有的提醒中國要避免出現美國公共教育走下坡路的問題。中國留學生不希望中美對抗對於愛國心增強的原因,絕大多數中國留學生認爲,並不是單純的“同美國對抗和競爭的潛意識”,相反,他們認爲,來美國留學本身就說明是希望學到美國好的一面。ZH說:“我非常希望中美交流與合作,而不是對抗和消耗。”NY也認爲,那樣產生的愛國心是畸形的愛國心。29歲的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生物學博士研究生LSJ說,他平時與美國人交流時會談到中國政府的高效,談得比較多的還有中國可持續發展問題,他認爲“有一定的發展風險”,比如要面對環境污染、人口問題、腐敗問題、創新力度不夠、高端人才流失、全球化發展等挑戰和風險。LSJ說:“美國有很多地方值得中國學習,否則我們來美國學什麼呢?要是自己國家都已經好得無可挑剔了,世界上就不會每年有那麼多人選擇到美國留學,有幾萬人要移民美國了。”一名要求匿名的“90後”留學生說:“雖然中國學生很不喜歡中國的應試教育,但出國後我發現應試教育出來的中國學生比大部分美國學生的基礎知識要紮實。所以,在學習方面,中國留學生還是表現得很自信。”他認爲,真正的愛國者不應該像“憤青”,要通過自己把中國人的傳統美德表現出來。一名要求不公開學校的“80後”留學生取得碩士學位,現從事金融方面的工作。他表示,非常關注國內的一系列反腐行動,如果能堅持下去,他對祖國會更有信心。有時美國人也問他中國的一些問題,如空氣污染、食品安全、高考擇校、計劃生育,有時他會像小孩一樣,“就算家裡再窮跟外人鬥嘴時也會盡力去維護”,但他也表示,這並不妨礙他去欣賞美國的長處。幫助《環球時報》調查並在美工作19年的“70後”表示,與他同期赴美留學的人有不少已加入美籍或取得美國綠卡,他們更能夠利用美國憲法賦予的權利來爭取華人的權利。總的來說,在美國越久越“愛國”,對那些在美國國會作證說中國不好的“極品人物”,他們是很唾棄的。他認爲,多數“90後”留學生,到美國後主要在大學的象牙塔裡,很少有機會和美國人有深層次的接觸和探討。但談到“中美對抗和競爭的潛意識”問題,他的觀點是,“90後”和“70後”留學生都清楚,中美對抗對兩國沒有任何好處。(章山歌 苗綠 豐豆

推薦乾臨理財

微信號:qianlin1860【 長按複製】推薦理由:這裡有最專業的理財團隊,教你如何對行業內信託理財計劃,銀行轉賬,基金代銷等財富管理進行調整。

查看更多精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