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發展,極需解決地層下陷問題
臺灣西南沿海地區,由於地面水污染日益嚴重,在可用水量不足之情況下,爲滿足生活、工業及農業等標的用水需求,持續超抽水質、水溫、水量穩定的地下水,因而發生地層下陷,長久以來已使得許多良田變成溼地,喪失原有耕作價值,或改爲魚塭從事養殖,而抽取更多的地下水,讓臺灣有限而珍貴的土地資源落入地層下陷的輪迴。
成大水工試驗所地層下陷防治服務團執行秘書丁崇峰表示,現階段沿海地區地層下陷問題因應之道,大概可分爲兩個面向來談,一爲如何藉由開源及節流措施滿足各標的用水需求,另一爲改善環境品質,減少下陷區內淹水災害嚴重程度,其中根本的解決關鍵工作便是如何增供水量、降低用水需求,以及落實水井管理,減少抽用地下水。
就技術面來說,傳統的水源開發可以區分爲地面水以及地下水兩類,然因現今環保及民主意識高漲,開發地面水源已屬不易,加上地面水源供應有其地權觀念限制,調度供水時引爭端,而地下水雖使用方便,但超逾合理抽水量又將引發地層下陷負面環境影響。
因此,新興水源的開發必須有完整成熟的產業鏈做支撐,諸如水處理技術研發、設備製造、規劃設計、操作維護、系統整合、行銷管理等各環節廠商與專業人才,期可藉由市場導向,提高誘因,讓更多的資金與專業人才投入發展新興水源產業。
此外,節約用水能降低原水供水,以及開發的壓力,是爲另一種型式的開源措施。
因此,對於高耗水產業藉由節水技術,例如工業及養殖業的循環用水設施、農業節水灌溉設備及省水龍頭、馬桶等生活節水設備等均可達到節流,降低用水需求的效果。
就管理面而言,由於地下水資源有限但抽水井數量衆多,如何運用自動化計量設施,整合地下水水位觀測資料全面監控,以達到地下水抽取量管裡的目的;提升降雨預測精度,並整合開發下陷低窪地區淹水災害預警系統,以及河川水位洪峰水位即時資料傳輸與預警系統等,以利預擬應變計劃,提升地層下陷或易淹水地區防災避險效能等,均爲未來水利科技產業發展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