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校建議:辦學績效指標多元化

教育部(簡立欣攝)

大學退場與否該看財務面或註冊率,近日引發討論。文化大學教務長方元沂表示,用財務當重要指標會太過單一,原因是如果只看私校餘絀或負債,並無法清楚洞悉這個學校是在「有願景建設中」,抑或是真的有財務危機

方元沂認爲,比較合理的是要再進一步釐清,看起來有負債或盈餘不足的私校究竟把錢花在哪些地方。若是明確投資在爲學校正向發展轉型目標或願景上,只是發展初期看似財力暫減,把這些私校列爲「紅燈」,無異是貼標籤,會弱化想積極將資源投入校務發展與經營的私校意願

同樣,不論是6成註冊率或學生數,方元沂認爲,教育部依然要回溯釐清私校成立之初預設規模。如果成立時目標已經明確是「聚焦特色發展」,人數就是多不起來;反之,如果成立之初是中大型綜合大學,學生量卻大幅銳減,那就有違辦學宗旨

方元沂說,整體而言,在大學自治基礎上,教育部若要提出任何私校辦學績效指標,都應該把指標多元化,不讓天平傾斜任何一方,例如只專注財務,或只專注學生數,而是要量化質化合並評估,才能鼓勵並肯定真正有心辦學的私大。

北部某私校行政高層迴應:第一,以往用新生註冊率看辦學績效,對人數少的學校比較不公平,因爲人數少的學校分母較小,一旦學生減少,看起來比率就會掉很多。

第二,每個學校情況不同,不能用一把尺去衡量所有學校。像醫學系設備投資和師生比高,所以這次《中國時報報導中幾所附設醫學院的私校都有較多紅燈。另外,當年很多私校響應政府廣設大學政策大量購置校地,現在少子化,學校不但少收學費,校地也變成多餘,所以很多私校把第二、第三校區收回來重新使用。

該位行政高層建議,教育部把新生註冊率和財務面綜合起來看。以私立大學而言,學費佔總收入的75%,少收學生一定會造成私立大學財務負擔。另外教育部對私校財務固然有嚴格督促之責,但也要考量當年私校響應政府政策,纔會大量購置校地,因此是否應該重新檢討評鑑辦法?此外,不只醫學系,有些工科學校要投資設備,或是有些科系師生比計算比較嚴格,都會影響學校財務。建議教育部多方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