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微型餐廳 掀風潮
因應租金、食材與人事成本上揚,客席少、重隱密、採「類私廚」模式經營的「微型餐廳」,在臺北都會外食餐飲市場成爲新興流行業態,包括初魚連鎖餐飲、經營衚衕燒肉的橘焱國際餐飲、PINO披薩,還有同壽司旗下「米匠」,以及「Zaap」、「Will's」鐵板燒等,都是「微型餐廳」規格切入市場,並企圖發展連鎖、引領食尚。
這一波投資開設「微型餐廳」的熱潮,從最早標榜板前料理的日式壽司割烹、鐵板燒,一路延燒到西餐、中菜,甚至泰菜等異國料理餐廳。同時,繼「街邊店」之後,業者亦開始往百貨商場「開小店」,成爲餐飲市場中最夯的商機模式與業態。因目標客層高度重疊,引爆餐飲市場「小店大戰」。
過去市場對「微型餐飲」定義,多指飲料店、早餐店,或飯館、麪店,平均客單價百元上下,月營收多在數十萬元。但時下方興未艾的「微型餐廳」則是提供「完全服務」的餐廳,平均客單價都在千元起跳,月營收普遍超過200萬元、甚至更高者所在多有。
無論是日式壽司割烹、鐵板燒,或是以私廚爲定位的「微型餐廳」具備的共同特徵包括:1.店面不大、小者20多坪,大者40坪。2.客席座位數不多,每個餐期只接待12位至30位客人。3.主攻套餐、以人頭計價。4. 以「菜色多道、訂價親民」建立高CP值形象。5. 以常客或熟客佔比高、主廚或老闆(經營者)熟悉用餐者喜好與習慣。
也因店小、座位數少,每個餐期很快就滿,此類微型餐廳很快在市場上建立「超難訂位」的形象並順勢搭上「飢餓行銷」列車,愈難訂、生意愈好,形成良性循環。
臺北都會「微型餐廳」崛起原因之一是受到諸如「鮨天本」、「足立」等日料名店啓發,另一原因是租金與人事成本年年升高,投資者「一個不小心」很容易就血本無歸。而開小店,地方好找且租金便宜,用人管銷費用也相對精省,另因店小、座位數少,每個餐期很快就滿,透過時間管理創造高迴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