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商調產線 3年內逾半想回流

外貿協會董事長黃志芳(中)昨與美國在臺協會AIT處長酈英傑共同發表《供應鏈重組領航地圖》,調查顯示臺商未來3年內有意調整產線佈局比例增加。(王玉樹攝)

面臨美中貿易戰新冠肺炎衝擊,外貿協會與美國在臺協會AIT昨共同發表「供應鏈重組領航地圖」。新書並做了首份疫後「供應鏈佈局現況調查」,顯示未來3年(2021~2024),國內廠商有意調整產線佈局的比例破4成,超越貿易戰時期,其中超過半數想回流臺灣增產,其次是到越南中國

《供應鏈重組領航地圖》新書由經濟次長陳正祺,AIT處長酈英傑、外貿協會董事長黃志芳共同出席發表。書中分析未來10年全球經濟發展,並整理北美拉美非洲歐洲南亞中東東南亞與中國等8大區域製造中心調整概況,引導我國產業進入供應鏈新時代

越南與中國仍具吸引力

最重要的是,做了疫後首份「供應鏈佈局現況調查」,調查顯示2019到2020年,共有36%廠商進行生產線調整,其中28%選擇回臺,其次是越南與中國大陸

至於未來3年,有意進行生產調整的業者上升至43%,比貿易戰時期更高。其中想回流臺灣比例竟然竄升至53%,已經過半。第2、3名選擇還是越南與中國,但比例12%、8%,各比前2年下降5與6個百分點。而臺美關係火熱氛圍時刻,想赴美投資佈局的比例也由過去的3.3%,走升至4.7%。

看好資通汽配零件

以產業來看,未來3年,上市櫃大公司想進行調整比例最高的是「資通與視聽產品」,高達57%,接續爲「機械零組件」、「電子零組件」。至於中小企業,佈局意願最強的是「汽配零件」,將近6成,其次爲「紡織」與「機械與零件」。

貿協表示,調查顯示不管大型企業還是中小企業,增加臺灣生產策略都是首選,對越南仍有偏好,另也可看出不少臺灣企業對中國市場還是具依賴性

貿協佈局美國電巴商機

酈英傑更指出,這份報告凸顯未來在推動並落實全球供應鏈韌性時,臺灣公司能夠扮演重要角色。他強調,只要美臺共同合作,就能想出各種創新解決方案因應全球供應鏈韌性的迫切挑戰,現在正是美臺關係有史以來最堅實的時刻。

面對美國總統拜登提出高達2.3兆美元基礎建設計劃,光在電動車產業,就要汰換65萬輛燃油公務車佈下50萬個充電樁。黃志芳強調,這對臺灣產業是非常好的機會,貿協已與國內製造電動巴士的業者開始合作,將以團體方式帶領佈局美國電巴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