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師登陸靠實力 表現不佳被淘汰

2019年6月11日,廣西師範大學臺籍教師王孟筠正在給留學生上課。(中新社

2018年10月22日,廣西百色學院臺籍教師章國威出席桂臺高層次人才交流懇談會。(中新社)

臺灣的大學教職難尋,前往大陸大學任教已成爲不少臺師的就業選擇,但大陸高教競爭激烈,大陸名校畢業博士生或「海歸派」,任教首選大陸頂尖大學,但大陸有大學向教職員設置淘汰機制,即教授表現不佳恐遭辭退或不續聘,臺師赴陸任教端看教研實力,不能仰賴政治紅利

政治大學地政系教授孫振義表示,臺灣正面臨大學退場,大陸同時卻開放臺師赴當地大專校院任教,收編難尋教職的臺籍博士與流浪教師,許多赴陸任教的臺師多具備優秀的海外文憑,但大陸名校嚴格把關教研品質,像上海同濟大學要求校內畢業博士生必須累積至少兩年旅外經驗,才能爭取回校任職,除了避免「近親繁殖」,也力圖招到具備國際視野的教師返校任教。

孫振義提到,臺師赴陸任教不能只依賴政治紅利,大陸高教圈同樣競爭激烈,有人留日在上海同濟大學任教,便透露該校看教師的KPI表現,壓力很大,即在大陸頂大任教,如沒有實力,恐面臨淘汰危機

一名曾在泉州某大學任職的臺師表示,當年兩岸關係雖不睦,卻絲毫不影響臺師到大陸尋求教職的意願問題出在臺灣深受少子衝擊,大學教職難尋,「臺灣高教人才總要有地方出口」。

該名臺師提到,在大陸大學謀職很重視人脈,能在廈門大學等名校任教的臺師,大多是在大陸讀博士班。由於優秀人才爭取到知名大學任教,地方型大學因此常找不到師資,纔會積極向臺師招手。

該名臺師說,積極招募臺師的福建3所大學都是地方高校,而大陸學術圈收研究論文偏好名門學府,像是北京大學、廈門大學的研究成果,獲刊或收錄比例高,「二本大學」研究則不受重視,導致二本校師資難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