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緩衝區的價值

報社

掃描QR code參與線上討論

美國衛生部長阿札爾拜會蔡總統當天上午,解放軍殲11、殲10戰機飛近臺灣空域,並短暫穿過海峽中線,空軍除派戰機攔截、廣播警告外,地面飛彈部隊也「進入戒備狀態」。大陸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稱,共軍此舉乃「對臺當局明確警告」,臺灣輿論也將大陸的動作和阿札爾訪臺相連結。

其實近期大陸軍機頻繁繞臺,也數次逾越海峽中線,常態化的背景下,此一動作既可解讀爲對美臺政治互動的警告,亦可「淡定」視爲共軍日常訓練在時間上的巧合。共軍若真的想「明確警告」臺灣及美國,大可以選在阿札爾和森喜朗先後抵臺、美日兩國專機在臺「同框」的8月9日下午,在臺海上空示威,豈不更有針對性

如果真如胡錫進所說,是「對臺當局明確警告」,但在美國與臺灣對大陸一舉一動都負面解讀、大做文章氛圍下,解放軍的動作究竟是達到「警告效果」?或更加刺激美臺聯合抗中?答案不得而知,但大陸最高層纔剛剛接續就目前國際環境、中美關係,釋出務實理性訊號,中共在紛亂情勢下的「戰略定力」令人折服,大陸軍方對臺行動及配套輿論解讀,理應配合高層政治戰略,爲何出現混亂的訊號?

中共高層已明確定調,大陸不希望和美國打「新冷戰」,若美方做出挑釁,北京則會做出「堅定而理性」的迴應。這裡面「堅定」和「理性」措辭值得深究。首先,「堅定」是放在「理性」之前,說明大陸必須要有所迴應,否則就是立場主權、尊嚴的退讓。在北京眼裡,美臺互動當然屬於「挑釁」行爲,包括軍事手段在內,大陸做出一些迴應實屬情理之中。

年初民進黨勝選後,大陸軍機繞臺、近臺活動並未隨着疫情而減少,反而更加頻繁。美軍也較過往更加高調,除了軍機在臺灣周邊活動、軍艦穿越臺海常態化以外,近兩個月內美機更是多次飛臨大陸東南沿海100公里以內,挑戰解放軍防空底線意圖甚是明顯。換言之,雖然習近平有言「太平洋容得下中美兩國」,但事實上目前中美兩國已無戰略緩衝地帶。共軍近臺、美軍近陸雙方短兵相接漸成家常便飯。

正是北京高層意識到,中美緩衝區已不復存在,且前線已經大幅前移到「自家門口」,一旦爆發衝突,大陸自身受損勢必遠超美國。大陸涉外、對美權威管道才接連釋放和緩訊號,要求與美方恢復對話溝通,同時中美國防部長通話共同呼籲雙方管控分歧。因此,就北京而言,目前最緊要的工作是重新拉開中美緩衝區,而不是讓雙方拉得更近、更緊。

在這個背景下,臺灣的緩衝區價值應該被重新發現、利用。首先,美國對臺政策的「度」依然有所把控。例如,此次美臺是以AIT與TECRO的非官方機構名義簽署的「備忘錄」,阿札爾和陳時中所簽署共同聲明中亦未出現二人的正式官銜,而蓬佩奧接受採訪談及美臺關係時,展現出罕見的謹慎態度,將阿札爾訪臺明確定位爲「疫情合作」。這說明美方意識到臺灣問題的敏感性,會遵守40年來的承諾和原則。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也是大陸表態後,美方權衡利弊後的慎重決定。無論民進黨政府如何「爭取」、獨派如何幻想,都換不到美方對臺大方向的改變。

儘管目前臺海面臨前所未有的複雜局面,但維持兩岸和平發展基本要素都還存在。就蔡政府而言,堅持一中憲法、兩岸條例修憲不碰統獨,保證執政黨不會觸發大陸《反分裂法》危機,立場堅定。就臺灣民間社會而言,反中民粹正在逐漸消退,愈來愈多民衆意識到兩岸經濟相互依賴之深,臺灣在野政治力量仍然願意和大陸交往。大陸此時應該抓住時機,延續「雖不滿意但可接受」的兩岸和平發展格局,保留臺灣作爲中美緩衝區的角色。

以臺灣作爲中美緩衝區,既讓臺灣更加安全,也讓大陸自身發展更有保障。日前,大陸央視評論員張彬表示,在兩岸局勢緊張的情況下,美國希望大陸打出第一槍,但大陸「一定不能上當」,要保持戰略定力,不能隨美國起舞。這個觀點精準傳遞和解讀了北京決策者的意圖。同樣,大陸軍方、個別官媒,也應共同努力爲中美拉開緩衝區,促進兩岸和平發展,網路上一些民粹語言,不必太過重視。